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本源文化之一,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审美价值。中国民间美术反映了劳动者来自内心深处的高亢之歌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创造了生活智慧和文化财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石和灵魂,也是一切美术创作的源头和“活水”。近年来,学术界虽然对中国民间关术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中国民间美术本源文化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显得不足.尤其是对民间美术本源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古朴的民风民俗已有所扭曲、断裂和偏移,纯朴的本源文化内涵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和忽视。要使中国民间美术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必须立足于民间美术本源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特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地开发陕西民间美术资源,使陕西民间美术良性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同时促进陕西经济发展.通过对陕西民间美术现状和民间美术开发的形式、方法的研究、探讨出只有在专家引领、培养新一代的民间领军艺人,民间美术与科拔创新相结合、精准的市场定位、公司化运作、拉长产业链等各环节相互作用下,才能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尤其是适应社会变革的新的民族性精神价值观需求的民间美术品,为民间丈化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
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民间美术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4月,挂靠在美术系。下设两个研究室:关陇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室和关陇民间美术创作研究室。研究所共有各类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3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美术是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如何理解“民间美术造型”的创作理念、掌握民间美术造型的创作方法并将其引入现代设计中,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严峻考验。文章通过对民间美术形态与内涵的分析,试图找出民间美术造型与现代设计思维的共同点,探索民间美术造型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条母亲河流经陕北高原,浇灌和滋养出繁盛缤纷的民间艺术花朵。在那里,有一支由劳动妇女组成的庞大的剪纸创作群体,高风莲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与黄河般澎湃激越的艺术气质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弘扬、保护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重镇,中国美术馆此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位从陕北热土走来的优秀民间艺术家,全面展现其一家三代在传承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以及当代语境下的陕北民间美术风貌。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都遗留在广大的农村、牧区和林区.在各级政府提出的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指导下,依靠学术界专家学者的系统调查与研究,需要扎根于基层的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来具体实施,这就要求将民间美术的知识和技艺具体应用到大众的教育之中,使其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推广,甚至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传习馆,建立一套民间美术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将民间美术遗产的传承与现代民族教育相结合,借以提高民众对文化自觉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学校美术教学应该立足并根植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发扬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承传民族民间美术作为自觉追求。本文选择了雄踞于华夏岭南、商业文化活跃、风气开放的广东,充分发掘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厚的民俗风物,为学校美术教育开拓了优越而多样的课程资源。本研究从岭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学校课程的意义入手,围绕以广府文化系的陈家祠装饰雕塑、潮汕文化系的潮州雕刻、客家文化系的围楼为例,探讨如何将岭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教学课程,并详细阐述了动态化教学的理念。以动态化美术教学为基础,笔者建议美术教师要注重对岭南民间美术的风格特色和形成过程追本溯源,形成学生的元认知和对民间美术的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对故乡的自豪感和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使他们成长为我国民间美术的热爱者、文化的传承者和坚定的保卫者,彰显美术课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塑造意涵。  相似文献   

8.
梅山民间美术是存在于以娄底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将梅山民间美术运用在美术学本科专业校本课程建设中,可以丰富专业美术课堂教学,是美术学本科学生写生、考察的重要内容,也是毕业创作的丰厚素材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充分运用好梅山民间美术这一课程资源,对美术学本科专业校本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突出地方特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在传承与发展繁荣民间美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民间美术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深化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近代,民间美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似乎在慢慢淡出,保护和发展民间美术已成为当今中国人民刻不容缓的事情。根据民间美术发展的现状,探讨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并探寻其新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艺术,要与时俱进,要在继承中发展,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新首先要从创作起步。通过创作不断赋予民族民间舞以新的生命力,使民族民间舞更具时代性,使民族民间舞永远被前进着的社会民众所接受、所喜爱,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艺术奇葩永远绽放于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民间艺术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味,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这是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兰村和浮山上东村的田野考察中,发现艺术商品化确实使原生态民间艺术面临尴尬的两难境地,而民间艺术接受主体对商品化的态度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他们却认为商品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出路。如果民间艺术真的以牺牲"乡土味"为代价走入市场,那么它出现的暂时"繁荣"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并不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很好出路。因此,只有民间接受主体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彻底解决艺术商品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民间音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自幼热爱音乐,一生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把诗歌创作与民间音乐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民间美术是滋养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应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需求。针对美术专业和非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教学都应注重学生的创意训练,由传统的"教"学转化为"悟"学、"乐"学,让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感受创造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5.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及智慧的创造,具有深远的含意。现代艺术源于西方,并在20世纪迅速转化成为今天的艺术主流,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浅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相同人性特征的艺术属性,能反思迷惘的中国现代艺术。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产生的碰撞,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艺术创作中向民间文化和民间资源的一次自觉的撤退和回归。小说通过章回体的运用,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艺术突围。由此,民间的声音打破了历史的沉默,以往宏大叙事遮蔽之下的历史的另一面得以浮现出来。小说不仅展示了民间的生存状态,而且带来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历史的"黑手高悬",一场场以历史的名义发动的无理性运动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这样,小说以轮回传说的书写形式,在消解现代性历史强力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切怜悯情怀。这或许就是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书写民间历史的真正情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采风传统。在不同时期,采风者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立场、态度与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而这些不同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通过对采风活动的反思与观照,不但有助于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人确立更为合理的文化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9.
由多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而兴起的现代乡村旅游,构成了民间艺术的新文化语境。置身于新语境中的民间艺术,一改其原本基于村落民间生活运行机制得以生成和存显的方式,而成为一种大众产品,以舞台化展演样式和景观消费的审美特质不断满足他者的文化想像,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一种自我调适和现代重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界定什么是民间文学艺术并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法律保护,对于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艺术的比较以及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几个相似概念的区分,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由某个特定的群体集体创作,在世代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该群体的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能够以某种形式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技术等领域的传统思想和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