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当前东中部企业(个私业主)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意愿、动态,西部引进民间工业项目的重要性、现实性和制约因素及东部客商投资西部较为现实的工业门类,提出了对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和工业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必将有一个大发展,而经济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本文认为西部大开发投资现状是国有投资剧增,而非国有投资不足,引进外资能力低下。由于政府直接投资受国家财政收入的限制,不可能过分扩张,因而投资的真正潜力就在于如何尽快释放民间的投资潜能,激活民间投资。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和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部公共工程建设中引入民间资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公共工程基础薄弱 ,发展长期滞后 ,已成为制约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西部公共工程建设中的资金短缺便成了当务之急。本文着眼于此 ,认为在西部公共工程建设中引入民间资本是解决其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著作权法的视角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大多发源于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极易遭到滥用和破坏,这不仅侵害了创作群体的合法权益,而且危及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鉴于此,我国应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在非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今天,西部大开发离不开非国有经济的积极参与。在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旺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启动民间投资,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从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反思民族地区财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投资,投资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东部开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特殊政策环境下形成的市场化投资机制.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表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并不显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财政投资和税收优惠并没有催生市场化的投资格局.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西部偏远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范围内又属于劣势区域,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创新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市场与非市场因素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向民族地区,防止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双重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经济开发与文化开发并重,是新世纪大开发的必然趋势,我国西部地区丰厚的历史与现实资源也为西部文化开发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关注文化开发,致力于大力开发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弘扬西部古老文化,发掘革命文化资源,汲取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华夏西部精神,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国家在西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而西部大开发又是离不开法治的准备和辅佐的,但西部多民族聚居区域存在着大量民间习俗、民族习惯以及传统的议事方式等等各种民间规则,它们与国家法律共同存在,并共同发挥着作用。要在西部推行统一的法治,就必须正视这些民间秩序的自我维系方式以及它们所起到的作用。针对依法治国大前提,现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法治与民间秩序的调适,对法治与民间秩序的合理配置和整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在当代的延续,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8年以来,这一政策为西部的企业减轻了税负,积累了利润;为西部各省争取了国家和民间的投资,推进了西部的产业升级.如今,西部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将到期,而开发西部的事业远未完成,为了继续开发西部,促进西部的经济增长,西部税收优惠政策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延续,为西部的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0.
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是资本的缺乏。吸引民间资本 ,是解决难题的一个新思路 ,关键是如何将民间资本吸引到西部开发中来  相似文献   

11.
西方思想家“市民社会”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西方社会发展中,市民社会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源于在历史上市民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曾经是争取民主的主要力量,市民社会与民主似乎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则源于在理论上重新把握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是市民社会概念复兴的社会基础。在西方,由于当代社会运动的平民无产阶级性质,重新复兴的"市民社会"具有非传统市民社会性质,是某种新形态的"市民社会",明确这一点,或许对我国今天的社会建设能有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章礼强 《南都学坛》2008,28(2):97-102
民法原则指可以作为民法规则基础、本源、出发点的具有综合性、抽象性的民法原理和准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化,是民法的重要构成要素。近代西方民法原则为绝对个人本位性的"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错责任"。后经发展演变,增加了个人本位兼顾社会性的"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苏联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民法多采社会本位性的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基本原则,其中大多属个人本位性的原则,亦有兼顾社会和国家的倾向。西方现代民法兼顾社会性原则的兴起是由于垄断等的出现。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要求民法原则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  相似文献   

14.
洋务派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派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中国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正面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 ,其主要贡献体现在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设备 ,创办近代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学习和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市民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分析中,揭示了市民社会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组织基础,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逻辑是:家庭(伦理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市民社会(伦理性与实体性消失,个体独立性得到彰显)——国家(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相统一的伦理和精神);其运行逻辑是:市民社会是一个"需要的体系",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升华为社会需要,个人的特殊性升华为市民社会的普遍性,这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善治"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兴起既是全球化时代西方步入后工业社会行政管理变革的现实需要,也是西方传统文化奠基、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和公民社会充分发育的现代结果.尽管善治体现了人类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但缺乏社会发育并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尚不具备多元治理的前提条件.当下中国应该在善治理论的观照下,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为重点,加大政府治理,通过建设透明廉洁政府、服务效能政府、责任权威政府、民主法治政府,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述,指出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现代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对西方国家上层建筑的制度建设方面的理念渗透已经完全占据主导,也有自己一整套的伦理哲学。但自由主义的发展并未像文中"福山派"所说的结果那样,文章对自由主义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市民社会应该成为自由主义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责制度的发展:一是西方国家议会问责制度的发展,如弹劾制度、质询制度、调查制度和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等制度形式的发展;二是西方国家司法问责制度的发展,如违宪审查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等制度形式的发展;三是西方国家行政体系内部问责制度的发展,如行政监察制度、行政裁决制度和公务员惩戒制度等制度形式的发展。这些制度都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在历史发展中改进与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society)在西方社会中孕生并发育起来,并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在近十年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拓深。近年来,公民社会理念也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界的浓厚兴趣,一些学者相应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概念,用以解说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进程。本文在简要介绍公民社会理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解释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指出此理念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