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哲学困境、人类命运和终极关怀的自觉思考,使价值哲学脱颖而出.哲学要生存下去,必须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人类要生存下去,更需要价值论为支撑以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2.
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和幸福哲学的价值论 ,已经成为当代哲学中的“显学”。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 ,既是哲学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人类更好生存的客观要求。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新构建哲学 ,首先要重新确立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关系 ,其次还要重新给应用哲学定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价值论研究的背景、方法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中叶以来,在科学的应用中产生了有悖于科学研究初衷的种种负面效应,并引发出有关科学价值评价的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思潮和社会运动。为此,迫切需要对科学认识的目的与归宿问题进行哲学、社会学反思,对科学的诸方面价值进行全面评价与研究。科学价值论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指南,应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应处理好价值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关系。科学价值论的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入,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由古代的以客观存在为本位的本体论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以主客关系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到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到"形而上学要由‘人类学’来取代"(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处在这一转向的滥觞时代,并开辟了这一哲学的新方向:广义人类学哲学。其特征,其一在于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类为本位构建新哲学;其二在于通过"人类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世界("事物、现实、感性");其三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使人类能够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其四在于以"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其五,在于从人的现实关系来揭示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的基本价值精神在于:在对不合理世界的批判中争取"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这是当代政治理性可以引以为据的重估一切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各民族健全发展的人类学关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价值论转型及其哲学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问题不是与价值论转型相伴生,而是与人类相伴生的问题;价值论在中国的转型特点有别于百年前在西方的转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中国自身的历史中、新的世界文化视野下的转型,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历史主义原则,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超越片面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是其基本特点。价值论与本体论、认识论共同面对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属于同一哲学层面,是哲学的分支,这一哲学方位决定了它不是对哲学自身的反思,也不是对不同领域中具体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而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基本范畴对价值一般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7.
时间观念反映了人们对存在或世界统一性的理解,而空间则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于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只要是指向人的生存,就会有价值。价值现象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价值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基本问题。因而从哲学逻辑与时空语境双视角来看价值与价值理论,其实质就是将人的生活形式放入时、空之网里,共同思考人们是如何嵌套在一个正在进行的、活生生的过程流之中。换言之,价值论若是与人分割,则价值论便会成为一种无关乎现实生活的无根基的抽象玄谈。因此,在分析时序、时态与时空功能以及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价值、时空语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特怔与关系,进而论述从哲学逻辑和时空语境双视角研究价值理论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蕴,而且具有价值论意蕴。实践是价值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价值需求产生的根源,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现实展开,是确证人的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探寻和揭示实践的价值论意蕴,有利于人类反思和规约其现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价值论是哲学的分支 ,文学价值论是哲学价值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具体化 ,有其特定的切入角度、关注焦点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势。文学价值论研究必须遵循一般价值本体论的前提 ,使之有哲学特性和品格。本文针对文学领域存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不清、随意用“价值”术语代替价值论研究、借用价值概念而没有哲学思维和哲学深度等现象 ,对文学价值论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进行了界定和辨析 ,进而对文学的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文学价值的时效性与客观性、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内涵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来说,真正需要研究论证的,不是"人是一切价值的认定者、是一切价值取向的最高根据",而是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内部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与非人的关系.抽象地谈论"人是价值之源",既无必要,也不恰当.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不仅是一种具有价值性的人类文化样式,就哲学的理论特质而言,哲学在根本上就是关于"价值问题"的学问.从哲学历史发展形态来看,以往哲学都蕴涵着对"价值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具体说来,以对象化的方式求解"价值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心性"觉解的方式求解"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则以实践的方式来求解"价值问题".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论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体现了人的"价值问题"意识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哲学的发展过程表征着人性成长经历。高清海先生提出了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类生命,并指出了这种类生命的形成原因、具体特点及思考方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理论。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及市场经济等提供了独特的视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类哲学”对人的价值认识、评价的新要求,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阐释和以类思维为中心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基于类哲学的人的类价值的结构及其实现路径。分析认为:“类哲学”是揭示当代人类生存意义所依据的新价值坐标;人的价值结构中包括类价值,它由类内自我价值、对类整体的价值构成;其实现路径分别是,实现人的自为生活需要和人的潜能,维护、发展人的类利益并实现人的现代化,还必须以人的类意识、类主体自觉和超越性能力为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追溯中国儒道墨文化源流,梳理中国文化史,可以大致见出中国文化是从人性、人心出发,讲求自性修养的"将心比心"的道德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于仁道。仁道由儒家哲学中仁的内涵,如克己、利他、取义诸精神,道家哲学"人之道"中仁的内涵,如谦退、无私、公平诸精神,墨子思想中仁的内涵,如"兼相爱,交相利"精神共同建构而成。中国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中合理的因素,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对于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为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观探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其《新原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人生四境界说,认为“天地境界”是人所能达到得最高境界。“天地境界说”被理论界认为是建构未来道德哲学的基础,但仔细研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识,人类并非是唯一价值的主体。自然同样也是价值的主体。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对于今天正确认识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智慧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智慧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智慧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合理性选择的统一。第三,智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四、智慧是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统一。"道德智慧"的内涵或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生觉解、价值澄明、知世明伦、修身立命。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是有密切联系的,但二者也有其范围大小和性质殊异。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而非仅仅是爱知识。哲学或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向中国人的实践、生活、面向民众,重新回到"爱智慧"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7.
《西铭》是张载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价值,讲述了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具体到“个人”,推出了人在天地间应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是张载哲学思想的结晶。基于此,拟从“天人合一”的本体境界、“民胞物与”的大同境界、“存顺没宁”的生存境界三个方面对其境界特质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西铭》的主旨,对于当下和此往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李颙对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为清初理学的治学之道开辟了一条新思路.这个新思路由“明体适用”开始,由“悔过自新”入手,并坚持传统理学的为学之道和为学之义,在“明道”“体道”的不断探索中,进而去“行道”和“达道”,最终进入学的最高境界,实现“弘道’的目的。而这一切都不能背离“经济实学”的儒学初哀。这既是对宋明理学偏重心学和性理空谈的一种纠正,也是向原始儒学的一种复归,是对理学的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的成立源于自然秩序的建立和主导者人自身。笔者对自然美的道德价值功能进行了充分论证。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中,自然关集中体现为一种“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进而推演自然美具有本然与应然的二重性。自然关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包含人在内的整体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道德价值功能。康德正是通过“判断力”这一中介,认识到自然关的道德优越性,并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沟通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鸿沟。笔者最后试图从美一伦理的生态角度为切实解决审美与道德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