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银行问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是决定一个市场是否有效而稳定的根本性因素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 ,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进行深入分析 ,并结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 ,提出发展其流动性的思路 ,以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中国债券市场分割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债券市场仍处于行政分割状态,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成熟的中国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分割,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主要有三个不同品种的债券市场分割: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银行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这三个市场在国内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如交易方式、发行方式、价格形成机制、发行定价机制和限制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从市场运作机制看,我国债券市场处于行政分割状态,这具体体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凭证式国债交易市场)的三足鼎立,互不相通,特别表现在各子市场上债券价格不同。本文认为,投资主体限制、信息不对称和流动性等是导致我国债卷市场分割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债存在两个主要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由于相互割裂且各具特点,所得到的收益率曲线具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分辨出更有效的收益率曲线,采用Granger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上证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国债6个月、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两个市场收益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是交易所市场收益率期限结构较为陡峭,而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期限结构较平坦。交易所国债收益率时间序列与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时间序列在期限较短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但银行间收益率变化单向领先于交易所收益率变化更为显著。同时,通过方差分析发现,银行间收益率波动对交易所收益率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期限较长的收益率曲线中表现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4.
充分的流动性是国债市场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债预发行制度的试行,国债期货的上市,少有文献专门对新环境下的流动性进行检验和研究。本文先从理论上界定流动性的概念、分析其维度特征和测度指标的设计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测度流动性的三维指标和弹性指标,检验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并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检验相关性。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交易所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银行间市场上做市商对流动性敏感度不高的结论。最后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多个视角提出完善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分笔交易数据透视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分笔交易数据,用相对买卖价差分析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各期限国债流动性差异不大,短期和长期国债流动性相对较好;国债买卖价差最小,可转债累计深度最大;债券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界定了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选取了年度交易量、市场深度作为衡量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指标;然后对我国主要品种大豆、小麦和铜的期货市场流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流动性是债券市场的生命力,货币政策是调节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方式。从"价量结合"角度构建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新指标,通过解析"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影响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内在机制,构建TVP-SV-SVAR模型深入分析两类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时变影响及其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类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流动性具有显著的时变性和时滞效应,货币政策的集中调整会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大幅波动,利率变动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冲击效应高于M2,且作用效果更加直接,利率冲击对债券市场的时变影响存在一定的记忆性。  相似文献   

8.
选择超额准备金、银行存贷差、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和货币供给为指标,从量化的角度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分析,并说明其对商业银行本身和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从经济运行的宏观角度、商业银行和居民的微观角度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相关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股票流动性含义进行详细的综述,从三个视角(即能力视角、成本视角、资产视角)对流动性的含义进行分析;从微观视角对流动性进行定义,即流动性包含深度、宽度、即时性、弹性四个方面;依据流动性微观维度理论,从价格、交易量、价量结合、时间四个角度对流动性度量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最终分析和描述了流动性度量指标的构造和适用范畴。  相似文献   

10.
交易所治理结构比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交易所两种主要的治理模式,会员制交易所与公司制交易所的本质区别表现为交易所三权(所有权、经营权和交易权)分配与营利性两方面。这两方面特征的差异导致了会员制与公司制交易所在决策机制、融资渠道、利益冲突、定价机制、技术、激励机制、创新能力、流动性、自律效率九个方面的差异。经过对会员制与公司制以上九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司制交易所较之会员制交易所在多个方面更加优越,或者更加适合于目前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1.
债券市场作为非集中化场外交易市场,如何准确地度量其流动性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基于2008—2014年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高频逐笔交易数据,计算了4种交易成本和一种价格响应指标作为高频流动性基准指标,拓展了Corwin和Schultz的High-Low估计方法,综合考虑更多的矩条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基于价格极值的有效价差估计,通过比较多种低频流动性指标与高频基准指标间的估计误差和相关系数,研究不同的低频流动性指标对中国债券市场的适用性。实证结果表明,对于低频交易成本指标,FHT估计总是具有最小的估计误差和最强的相关性,拓展的基于价格极值的High-Low估计和Roll估计次之;对于低频价格响应指标,Amihud指标的相关性最强。不同流动性实证研究对流动性低频指标的要求侧重不同:交易策略和资产配置以及市场有效性等相关研究侧重于低频流动性指标的估计精度;资产定价等相关问题侧重于流动性指标的相关性强弱。实证研究中可以根据对中国债券市场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选择恰当的流动性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已有流动性深度日内模式的研究数据受异常事件污染的局限,基于马尔科夫调制泊松过程,构建了交易量分离模型,该模型可分离交易量中的异常交易量.进一步以交易量为流动性深度的代理指标,研究了中国股市的流动性深度日内模式.研究发现:异常交易量确实对我国股市的深度日内模式有影响;由于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不同规模股票的深度日内模式不同,对信息敏感的中、小市值股票具有W型模式,而对信息相对不敏感的大市值股票呈U型模式;由于不同市场走势下,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我国股市深度日内模式受市场走势的影响,牛市时,深度日内模式呈U型,而熊市时,深度日内模式呈W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参照国外金融市场确定基准利率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中国目前管制利率下,以无风险、市场化和反映整个社会资金供求为标准,衡量并比较了金融体系中各类利率承担基准利率地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以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利率的基准,并对利用银行间现券市场的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长期基准利率提出了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上海B股市场流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笔交易数据,使用多种流动性指标对B股市场的流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价差是评估和描述B股市场流动性特征的最有效指标。同一家公司的A股股票比B股股票流动性更好。与市场相关的重大事件对市场流动性会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的流动性特征与波动性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极值理论,分别用宽度和收益代表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研究了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极值相关特征。研究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具有不对称性,在市场大幅下跌时,流动性风险放大,而在市场大幅上涨时,流动性风险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会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微观经济问题,而且会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产生影响。本文以家庭、企业和银行三大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四市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的理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实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买卖价差和交易深度的日内模式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研究,以此来考察市场的短期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沪深股市日内相对价差与日内交易深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对价差与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呈负相关,与波动性正相关;深度与交易量呈正相关,与波动性负相关。流动性受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大,受波动性的影响次之,受交易量的影响较小。鉴于中国股票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相对不足的实情,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有必要从交易制度层面进行变革,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监管,适当的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