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块化教学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而反映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研究一直占据着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片面的静态评价方式,文章基于模块化教学,针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贸函电课程提出的一整套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融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综评的多元评价主体于一身,并综合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两种评价形式,动静结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双管齐下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2.
"核心素养"评价观的意涵在于强调以教师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并以学生学习来帮助教师教学。"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实运用知识的学习表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可以透过教学加以培养、透过学习而获得,同时透过评价加以推测的。核心素养具有可测量性,可加以评价。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是经过推测而得知的,呈一个连续体的状态,代表核心素养相关构成要素之高低水平。论述核心素养的评价,重在阐述"核心素养"的学习表现本位评价,透过真实情境进行"实作评价"及"真实评价",强调"实作评价"与"真实评价"之重要性。"实作评价"与"真实评价"可以作为核心素养评价之参考,更可作为建构核心素养评价理论之基础。  相似文献   

3.
表现性评价是国内外教育界新提倡的一种评价方法,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去完成任务或制作一个产品,它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的知识运用、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的内容.本文首先分析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阐述表现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然后通过案例探讨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语法实践课上的实施,最后分析表现性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评价,从反馈、实施、操作周期和功能4个方面将形成性评价与中间性评价进行对比研究。阐释了两种评价都认为反馈在评价过程中居中心位置,起主导作用。论证了形成性评价所关注的是过程性中的形成性反馈对教学及时的、多元的、有任务针对性的指导和调整作用,而中间性评价强调的是反馈所提供的有预设目针对性的预测性功能。揭示了中间性评价较形成性评价更为功能化且更具有可实施的必要性;但形成性评价较中间性评价更具备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重构课堂教学体系: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从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视域来探索重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焦点。在日常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师生主体应以生成性活动为中心,从协调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关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开展非正式教学评价和营造积极、健康的课堂评价文化等方面来促成教学——评价循环体持续性的动态反馈机制功效的发挥,以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音乐教学的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关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目标。本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从音乐教学倡导的理念、评价的原则、内容、方式与方法及课堂教学综合评价等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的实现,会受到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的相互制约,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会产生高质量的教学。传统的考试结果形成之后的终结性评价带有一定负面的影响。而形成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传统终结性评价的缺点,形成性评价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则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建构主义评价观的指导下,开展了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通过实施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及纵向进步等维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策略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测试中形成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检测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诊断教学活动,发现教学中的症结,及时纠正、弥补和调整。其目的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本文拟将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引入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测试中,建立起一个动态的以学生行为表现为本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评价是对一篇文章的优缺点所作的分析、指点和改进说明,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育评价,而学业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瓶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