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提高森林覆盖率,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产生持续、长久的生态效益,造福子孙万代。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植树造林工作,是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实施的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亲自部署边区的植树造林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植树造林计划、大力倡导植树造林运动、颁发植树造林政策法规、监督检查植树造林议案执行情况、构建完备的植树造林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边区的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边区的植树造林工作不仅有效地改变了边区森林树木缺乏的自然面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打破了敌人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克服了边区严重的经济困难,促进了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的生产建设。边区植树造林工作的丰富实践,对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治思维以及人民主体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山东的植树造林在清末新政时期备受重视,各级官吏和新式社会团体农会大力倡导,林业公司、林业会、树艺局、林业试验场、农林学堂纷纷设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清末政府的农林政策,山东地方当局对发展林业的重视,德国在青岛造林的刺激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为当时山东植树造林获得成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将军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事业。抵御自然灾害、增加国力、造福后人以及通过改善人民生活以得民心等是冯玉祥从事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为了保证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冯玉祥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植树造林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植树政策、管理保护政策和监督政策等。他还身体力行,种下了大量的林木,为后人留下了又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4.
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从1982年起,一直奋斗在植树造林、育苗一线。十多年来,他通过承包和租赁荒山等形式,总计植树造林6100余亩,培育杉、樟、楠、松等各种苗木528万株,多次被评为植树造林、育苗先进个  相似文献   

5.
冯利 《小康生活》2001,(2):38-38
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展开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为种苗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很多地方的种苗都不能满足植树造林的需要,投资建立苗圃基地,培育优质种苗有望获得丰厚回报。  相似文献   

6.
新千年的春天,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季节,记者一行来到了被称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的邢台县。林业局党总支书记郭镇忠,16年带领群众绿化荒山造林不止,艰苦拼搏换来了全县林木覆盖面积8.13万公顷,果树面积2.5万公顷的好成绩。 1984年春,31岁的郭镇忠受命担任太行深处的浆水镇党委副书记兼镇长。为给山区的群众找到一条持久致富的路子,他和党委一班人大搞植树造林活动。为采集树种,郭镇忠带上干粮和工具上山用杆子击打熟透的橡籽。剌槐容易扎手,一天下来,双手血淋淋的。在他的带领下,全镇干部群众共采集种子4万多…  相似文献   

7.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发现人家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者找到人家所不曾采用过的表达形式。 譬如,这几年我国很强调植树造林,每到植树节前后,各地报纸总要发表一些有关的消息和文章,当别人满足于一般化地宣传植树造林如何重要,满足于泛泛地介绍某些先进单位植树经验之时,有位记者写一篇《学习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的消息。他突出了报道先进典型必须介绍先进经验这个“常规”,直接抓住了先进典型在绿化建设中的问题。这位记者所采用的方法正是“逆向思维”。当别人津津乐道于先进经验的时…  相似文献   

8.
刘少才 《社区》2012,(24):29-29
退休后到辽宁大连住了还不到一年时间,我便渐渐爱上了这个地方。大连是闻名全国的海滨城市,但要说大连是“国家森林城市”,多数人还不大知晓。截至2011年6月18日,全国绿化委页会、国家林业局已经授予全国50个城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大连就是其中之一。身居大连,的确感受到绿化美化植树造林给人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9.
东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动乱时期,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从政府到私人的植树造林依然在不间断的进行着。林业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林木种植技术的提高,国家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私家园林对于植树造林的椎动,使得东晋时期的林业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显示出与秦汉时期不同的特点。本文总结了东晋时期林业发展的情况与特点,并且研究了出现这一情况与特点的原因,并对之后南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其突出特点则是树立碑刻进行保护。从这些碑刻的内容来分析,西江下游人们结合宗教、民间风俗、所有权及借助官府的力量等措施来保护森林,多管齐下,在体现他们智慧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本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