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翻译伦理观照下政治性外宣材料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目前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翻译伦理理论为政治外宣材料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翻译伦理为理论基点,对政治性外宣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五种伦理模式在政治性外宣材料中的体现,并指出由于政治性外宣材料客户不同,读者多样,译者不可能同时并重五种伦理模式,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主要遵从一种或几种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名人纪念馆展板解说词属于外宣文体,但有着与其他外宣文体不同的语言特点,因此翻译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以烟台王懿荣纪念馆翻译展板解说词为例,通过分析该馆汉语解说词的文本语言特点,即通俗化说明、专业术语、渲染性语言混杂,结合例子讨论了应用的主要翻译方法,包括直译与意译、增译与减译的结合运用,并着重探讨了名人纪念馆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即术语翻译,展示王懿荣纪念馆展板解说词出现的若干历史术语的翻译过程,讨论了采用的翻译策略,为名人纪念馆展陈解说词之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外宣翻译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方法论, 研究方法以经验式、散点式的评论为主, 研究结论和研究结果缺乏深度和全面性.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述了外宣翻译对于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性,总结了迄今为止外宣翻译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外宣翻译研究的五个维度,以期能够促进外宣翻译研究方法论发展,为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桥梁,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修辞活动。修辞理论与外宣翻译的结合是外宣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较新的视角。借用以伯克为代表提出的新修辞理论中的"认同"和"象征"两个概念,以茂名市外宣翻译为语料,从中英文词汇、句式和篇章的修辞差异三个方面研究了修辞理论能有效指导和批评外宣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零翻译较为理想地处理了不可译性问题,是一种新型的翻译观.各种"零翻译"现象具有不同层面的美学价值,文章分别对外宣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零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体现的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具有创新意义,旨在对翻译美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通过查阅2011—2020年相关文献,从研究方向、译介类别、翻译重难点、翻译理论研究等4个角度对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文本内容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文化专有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还存在本土翻译理论应用不足、忽视译介受众反馈机制建设以及翻译高端人才培养短板等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来,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的国际盛会。通过这些活动,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并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外宣工作也日益繁重,但过去的外宣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外国读者对外宣翻译的接受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从外宣的概念入手,阐述外宣翻译的宏观策略,特别是译者应增强"外国受众为中心"的意识,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如何运用翻译的技巧,从而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外宣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特别是涉及历史典故、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审美意象等对景区外宣资料的翻译影响很大。笔者以建构主义翻译观为理论基础,结合宁夏旅游景点的翻译实例,针对外宣翻译的独特性,探讨了该理论对外宣翻译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宣翻译的名与实——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下属类别,其研究存在诸多困惑。困惑的原因之一是名实不清,表现在术语、译名、定位和性质四个方面。针对这四方面的述评,有利于构建外宣翻译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外宣翻译是一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外宣翻译错误较多,影响了外国受众对我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了对外交流和传播效果,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坚持外宣翻译原则,重视国际话语权,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培养外宣翻译人才,以及将系统的外宣翻译研究纳入国家语言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相似文献   

12.
"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使用混乱之现状所引发的困惑可以通过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的文化逻辑加以解决。欲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之文化逻辑,就须首先厘清对于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不同人类群体共享的假设。这些假设可通过把"文化"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与"翻译"这一概念之逻辑意义组合成对形成的概念矩阵而获得,具体表现为文化翻译之三种模式,即:文化翻译乃是对异域诠释视域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另一社会成员诠释某一对象或事件的方式之诠释;文化翻译乃是对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文化惯约之诠释。基于文化翻译的这三种模式,以《孙子兵法》文化专有项英译的经验分析为例,阐明了文化翻译之本质、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翻译难,谚语翻译更难。同其它一切翻译一样,谚语的翻译是由理解和表达两个环节构成的。本文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P.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为基础,以笔者手头的几本英汉对照谚语集中出现的大量误译为实例,运用语用学理论,阐述了翻译英语谚语既要考虑其生动形象、喻义深刻、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也要重视其承载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指出了对谚语的理解应该包括其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同时也要考虑谚语的义域范围,包括谚语的基本意义、附加意义、褒义和贬义等;对谚语的表达应重视译出谚语用语的雅俗、谚语的民族色彩以及谚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根据描述翻译学理论,从历时性角度出发,将其分为肇始期、高潮期与平稳发展期三个阶段,全面客观地描述1842-1946年间《聊斋志异》的各种英译版本的发表或出版情况、译者身份、翻译载体、翻译策略等等详情,以期对《聊斋志异》百年英译历程形成更深的理解和更为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合肥市区内的公示语英语翻译问题进行了调查,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并对采集的典型错译实例进行归类,简要分析误译原因,同时给出相应的参考译文。为解决并消除此类问题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还,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英译,不仅有益于欣赏毛泽东诗词的磅礴气势、恢弘意象,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英语鉴赏水平及翻译水平。以关于“天”的翻译为语料,比较分析中外多个英译版本中对“天”的翻译,总结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大部分“天”及其含有“天”的词语主要有三层含义:天空、自然、天公。“天”的含义不同,译法也应各异。通过评论这些翻译,同时提出个人观点:将“天空”之“天”翻译成sky较达意;将“自然”之“天”翻译成nature较贴切;将“天公”之“天”翻译成heaven较传神。另有少数含有“天”字的词语,需联系上下文,遵照“最大限度再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这一原则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标记理论,结合语料库量性分析方法,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探究白睿文的四部译本是否具有较显著的相同点,即是否具有他个人的译者风格。研究发现,白睿文的译本具有较鲜明的译者风格,主要体现为:译文用词简单常见;译本的遣词造句更能突出英语源语文本的特点;中英文做到句句对应,习惯于拆分长句;主题集中于家愁国难。  相似文献   

19.
译文词汇密度(译文LD)是指翻译单位汉语文言句读平均使用的英语单词数量。首先,译文LD以汉语原文为其外部参照,不受英语词汇体系和语法结构的影响,因而无需区分实义词和功能词。其次,译文LD可用以分析译文及其语句和篇章并呈现其在译解、语式和措辞上的风格。再次,Pound和Ku(辜鸿铭)的《论语》英语译本明确了现有的《论语》英译在译文LD区间[5.91,9.13]内波动。该区间在译文LD的数值上界定了多重《论语》英译甚至文言英译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翻译英语语料库——新型翻译研究的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翻译英语语料库(TEC)是世界上首个当代翻译英语语料库,包含有许多源语书面文本的英语译文。它是专门为研究英语译文的特征而建设的,文本除了对译文作了简单标注外,还对有关译文的译者、出版社/商和翻译过程等元数据作了详细标注。TEC文本译者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且多数文本都是1983年以后翻译的,代表了当代英语译文的一般特征。在通过对TEC的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介绍了TEC的主要特征,分析了TEC作为一种利器用于新型翻译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对其潜在用途作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