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初在东南推行榷茶法之后,弊病丛生。为了解决茶法不利对官对民造成的损害,宋政府先后施行通商法、卖引法等法,以期通过修改和完善茶法缓解政府的财政问题与民困;在宋代茶法频繁的变动中,交织着官与商、官府与园户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2.
宋初在东南推行榷茶法之后 ,弊病丛生。为了解决茶法不利对官对民造成的损害 ,宋政府先后施行通商法、卖引法等法 ,以期通过修改和完善茶法缓解政府的财政问题与民困 ;在宋代茶法频繁的变动中 ,交织着官与商、官府与园户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北宋榷茶制度产生于建隆三年,其始为禁榷自新春北销的江南茶。乾德。年扩大为对所有江南北销茶的禁榷。乾德二年茶法仍仅针对江南北销茶,淮南茶的禁榷始于乾德三年。太平兴国二年开始将榷茶制推行于统一后除川。陕、广南外的江南诸路。雍熙三年茶叶首次用于沿边折中,但规模有限,未对茶法产生大的影响。至道二年以前的太宗朝茶法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解决茶叶停积难售的弊病,为此,端拱二年张泊提出“通商法”,实即贴射法,淳化三年贴射法实行于淮南。淳化四年刘式改革江南法仍是交引法,而不是贴射法,至道初陈恕再改江南茶法,是恢复榷货务卖茶制,不是三说法。刘式、陈恕茶法也是为了解决茶叶停积问题。  相似文献   

4.
交引茶制是宋代茶叶间接专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引茶制下政府必须组织庞大的官僚队伍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确保茶叶贸易的实施。本文以交引茶制下政府的贸易费用为视角切入分析交引法衰败的原因,并从茶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论述了宋代茶法频繁变动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5.
茶叶多根据其色泽、工艺而命名,如绿茶、黑茶、红茶;但也有以某一特殊消费人群而命名的,如"藏茶"是指专供青藏高原居住的以藏族为主体的人群使用。其称谓在历史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伴随着藏族的族称变化而变化。宋代"蜀茶"、元明"西番茶"、清末民国"边茶"以及当代"藏茶"等称谓,就明显蕴含了茶叶消费人群称谓变化的历史信息。文章通过对"蜀茶""西番茶""边茶""藏茶"四个称谓与藏族族称对应变化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意在进一步分析其关联性,以加深我们对销藏川茶称谓流变及其历史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北宋馆阁制度,历来学者多有论述,而南宋馆阁制度,则论述者极少。论者多以南宋馆阁承袭北宋,无所发明创造,故不予重视。实则南宋馆阁自有其特点,今试文以述其大略。南宋馆阁,承北宋元丰改制后制度,亦以秘书省为职事机关。不过在高宗即位之初,宋、金战事方急,史官职事俱废,秘书省亦有名无实。建炎元年(1127)七月,“诏台省、  相似文献   

7.
论宋代茶法     
茶利从唐到清一直是国家财政中仅次于盐利的一项专利收入。在历代为攫取茶利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中,宋代茶法承前启后,影响深远。两宋三百年间,茶法变更不已,大致经历了宋初至嘉祐三年(1058年)、嘉祐四年(1059年)至崇宁元年(1102年)和崇宁元年(1102年)至南宋末期三个阶段,并在不同阶段上分别采取了禁榷、通商、集禁榷通商于一体的“卖引法”等几种形式。本文拟就宋代茶法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作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政和工夫,是福建省三大(白琳、坦洋)工夫茶之一,因以手工制茶颇费工夫而得名."政和工夫"茶始制于1874年,以政和县为主要产区,是福建省红茶中最具高山茶品质特征的一种条形茶."政和工夫"以其鲜红明亮的汤色、醇和浓爽的滋味以及独特而精湛的工艺享誉百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政和全县人民引以自豪的公共品牌资源.由于当地茶农商标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对"政和工夫"实施有效保护,致使该商标被人抢注,并于2006年12月通过国家商标局初审公告.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述了李谘的茶法改革——建立茶叶专卖制度的背景、过程,并就这一制度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茶治边”的经济前提是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税茶榷茶制度的实施。其理论基础则是依据“番人倚茶为命”而建立的所谓的“以茶驭番论”。并以此为前提制定了茶叶经济政策尤其是茶马互市政策 ,一方面垄断茶马市场 ;另一方面 ,又对西北游牧民族上层实行“以茶赏番”政策 ,从而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联系与统治。这一政策对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化茶区是“万里茶道”重要的茶源地之一,茶叶远销我国西北、蒙古草原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茶业经营活动中,安化遗留了大量与茶业相关的碑刻资料,客观上反映了清代安化地方政府对茶业的管控情况。从现存碑刻资料看,安化地方政府在茶叶生产、运输、贸易和采办贡茶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试图构建在政府管控下的茶叶市场秩序,以保障茶叶市场的正常运行,这些措施对安化茶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社会动荡、管理者认识和能力缺陷等原因,茶业经营活动仍弊端丛生,违规经营屡禁不止,反映出地方政府在社会大变局背景下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削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民间茶俗表现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茶俗现象的考察研究 ,笔者认为 :三峡民间茶俗属于区域性茶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具有地方性、传承性和可欣赏性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茶叶生产效益提升路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15个重点产茶县(市)的285家茶叶企业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生产成本较高、利润水平较低,从鲜叶生产到精制茶加工全过程的毛利润率约为20%,净利润率不足10%,而且风险较大。建议通过加强自组织、加快科技创新、改善生产管理、延伸产业链和加强政策扶持等路径,提升茶叶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
藏族茶文化出现于吐蕃时期,其发展历程依次经历了知茶、需茶和嗜茶三个阶段。藏族茶文化兴起的每个阶段几乎与茶马贸易不相分离;茶马贸易又以茶文化在藏区的传播为依托。一方面,官营茶马贸易的开展加速了藏区茶文化的传播,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形成;另一方面,官营茶马贸易的产生本身又与中原茶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相关联,当少数民族有了用茶的需求时,才能为大宗茶马贸易的开展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福建茶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茶叶的原产地优势,认为可以利用地理标志作为福建茶产业发展的最佳区域名片。在分析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后,提出基于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福建茶产业发展建议,期待能够通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建设,推动福建茶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客家人更是讲究喝茶的民系。数百年来,台湾客家人经受了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不仅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亦习惯于耕山种茶的产业活动。台湾客家茶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礼俗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加以呈现。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彰显台湾客家餐饮中的饮茶文化,并进而指陈未来台湾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湖北茶业资源丰富,饮茶历史固为悠久。由于茶有多种效用,为贫富人家所共珍,促进了茶的开发利用。各地不少优质名茶,脱颖而出,成为湖北出口贸易之大宗,社会经济一大支柱。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明清以后,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湖湘物产文化品质,成为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主要茶类,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由以虚为主向以实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表现为茶文化产品与服务走俏的趋势,茶文化产业生产的全面标准化趋势以及茶文化产业呈现支配性趋势。这种变化不仅使茶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产业门类,而且对茶文化产业适应社会市场化进程,发挥其社会协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