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观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2.
我国工程实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对工程伦理提出了新要求.个体主义进路的工程伦理研究由于对工程共同体和工程师职业活动的社会语境缺乏关注,希望仅仅通过提升工程师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意识来解决工程伦理问题不断遭遇现实的困境.国内外学者为了弥补个体主义工程伦理的不足,提出整体主义进路的工程伦理研究新思路.整体主义工程伦理是一种通过促进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来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伦理思想.网格化分布的工程伦理责任、工程伦理责任的实践延展和以负责任创新为导向的工程伦理整合构成整体主义工程伦理的基本向度.整体主义工程伦理是工程伦理研究的新进路,对个体主义工程伦理具有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现代性追求的历史时期。现代性开启于西方,有着物质主义与自我主义的趋向。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的人文主义,是我们克服市场经济引发的现代道德问题有价值的传统资源。同时,当代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追求,儒家人文主义同样也是重要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4.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开创了环境整体主义的新路径,但他简洁的表述风格为反对者留下了口实,为此,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围绕着“生态法西斯”、“反人类”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尽管个体主义者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但随着整体主义的后继理论不断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整体主义的合理性日益增强。从趋势上看,一种充分考虑了个体利益的环境整体主义将会成为环境伦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其涵盖“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前者涵盖性冲动和生存欲两种自然欲求,后者涵盖性结合方式和群体性生活方式两种社会要求.亲属立法并不直接以人性为基础,从人性界分到亲属立法,中间需要有婚姻家庭伦理的介入.婚姻家庭伦理是对“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进行道德评价的结果.婚姻伦理通过性禁忌、贞操观念分别对性冲动、性结合方式进行规制,家庭伦理通过不伤害原则、“同居共财”伦理/物权平等伦理分别对生存欲、群体性生活方式进行规制,而立法对婚姻家庭伦理的吸纳采歉抑路径.人性善恶假设是影响中西方亲属立法价值取向的关键原因.中国立法应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兼顾家庭本位的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6.
"闲适"是周作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思想既来自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个体主义和体验主义精神,又受到中国传统庄禅精神的构型。在"闲适"思想中庄禅精神对审美现代性的体验主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由此产生了此岸化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必须严格区分两种“人文精神”的概念和态度。一种是所谓普遍主义的,它把“人文精神”界定为超越于个人之上的“绝对”;另一种是所谓个体主义的,它强调个体的优先地位,主张普遍的东西只有建立在个体的感性体验之上才是真实的。本文对“人文精神”倡导者们的思维前提的初步批判就是对前一种普遍主义的批判,旨在为个体主义的“人文精神”廓清视域。  相似文献   

8.
孔子伦理学是何种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取决于如何解读孔子伦理学的人性与美德。不论是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还是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都追求道德行为者的某种完满状态,都认为人性有某种结构,可根据人性的结构考察道德行为者的完满状态是什么。不同的是,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所主张的人性结构偏理性,将美德的基础人性进行了理性主导下的功能式解读;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则认为人性结构重感情,将美德的基础人性解读为人性—本心—情感的模式。幸福主义美德伦理学追求的是理性主导下人生的完满,因为理性对完满的追求在任何文化和境遇中均相同。而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追求的是情感的完满,对情感完满的追求受到文化和境遇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对孔子伦理学进行幸福主义与情感主义解读,分别会面临非美德化与非普遍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是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关系伦理立场。世界主义将所有个人视为国际关系中正义的主体,认为某种普遍性的价值体系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社群主义则把共同体看作国际关系的基本规范性单位,坚持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共同体所具有的道德意义及其对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界定。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国际正义观: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通过对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各自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国际伦理的意义,并借此厘清国际伦理的可能性及限度。总结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利弊得失,将有助于构建一种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伦理。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范式对于全球化研究有着独到的视角和方法。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考察,全球化可以作为一个"文本"加以解读。通过后现代主义的"双重阅读",可以揭示全球化文本建构中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消解全球化传统文本的中心论思维;通过进一步的后现代主义解构,可以对全球化的现代性和普遍主义进行批判,"摧毁"全球化这一宏大叙事的内在逻辑基础;在对全球化传统文本彻底解构的基础上,新文本的重构成为必要,而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全球意识和超越普遍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为全球化文本的重构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精神的非私人性信任与互惠,其表现为基于义务之道德伦理意涵的普遍主义公民参与精神。社会资本的普遍主义精神区别于个人主义的普遍主义精神,在西方国家现代社区的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区整合困境,可以从社区居民缺乏社会资本的普遍主义精神得到一定解释。从我国国情出发,把培育社会资本的普遍主义精神作为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在社区建设的内容之一,对社区认同性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反思现代性的实践美学——驳“实践美学终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的批评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美学的问题域,割裂了审美与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联系,他们从审美中心主义的视点出发,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简单地等同于个人本位和感性本体,先入为主地认为实践美学片面强调必然、物质、群体、理性,因而断定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还不是现代美学”,并宣称“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这种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思路无论是前提还是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实践美学建基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构想之上,坚持从现实社会、人生出发理解审美问题,反对后实践美学对超验彼岸世界的乌托邦幻想;坚持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反对后实践美学对理性的激进批判。实践美学不仅具有现代性,是真正的现代美学;而且作为对现代性(包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实践美学是一项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相似文献   

13.
民间法作为一种学术话语,存在法律外观和道德本质的悖论、法效力来源上的国家性与地方性的悖论、事实上的个别主义和价值上的普遍主义的悖论、历史经验实存性和理想价值追求性的悖论,话语悖论的产生源于话语情境的对立,现代化范式立足于市民社会的话语情境,而本土化范式则着眼于乡土社会的话语情境,但是中国正处于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社会转型中,只有基于转型社会的话语情境,我们才能树立对民间法不为偏颇的态度。同时,对范式对立而产生的话语悖论的解释,也引起我们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即在研究中必须反对一切范式霸权和二元思维。  相似文献   

14.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涉及到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活方式、启蒙观念的普世性等现代性问题的审视与批判.在深层次上厘清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表现形式和运作逻辑,可有效辨析文化帝国主义与现代媒介文化、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以及现代性普遍主义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冲击下的民族国家内部文化民族主义的矛盾性和困境.  相似文献   

15.
救亡、启蒙是中国现代美学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表征。梁启超美学不是在学院派话语系统中进行着美学言说,但其社会人生思想却同中国美学的近代化进程形成内在的暗合与呼应,代表着中国美学现代性话语的社会化表述。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还是从文艺美学的存在来看,都可以将文艺美学看成是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事件。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性遭遇中国,文艺美学由潜学科转变为显学科;另一方面,文艺美学的存在也是一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事件。认识并回答文艺美学的现代性问题是关乎文艺美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精神实质,现代性可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哲学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和批判。从现代性视角来看,实践美学是古典美学,其古典性表现在理性、主体性、人类中心论、科学方法论、审美超越的缺乏、乐观主义历史进步观、古典自由观、现实主义文艺观等方面。由于其思想资源来自西方古典美学,实践美学无法回应审美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关于建立主体性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全面地提出人的问题,他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思想动机和理论主题始终是个体的人和感性,这也是李泽厚提出主体性问题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意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对人的问题的特别关注,充分显现了其美学的现代性特质,使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考察和厘定“趣味”这一现代美学范畴在中国的形成时,我们发现,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标志着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的创立,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趣味”范畴的现代转换,体现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特殊张力结构。“趣味”范畴典型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换过程中需要对支撑这一范畴的深层结构和基础转换的问题。在梁启超和朱光潜之后,摆脱了长久意识形态羁绊的中国现代美学,理应以“趣味”为关键之一的范畴构筑自身的美学理论,接续中国美学现代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