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说法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里,学术研究转而成为少数人的专门工作,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方志学家章学诚生平不趋时尚,勤于著述。他的思想与学术是多元的,相应研究也必然是多彩的。本文以其史学理论巨著《文史通义》之《博约》篇为主,间或涉及其他篇章和著述,简析章学诚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五卷本的《王建中文集》,是作者学术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也是对作者学术道路与学术品格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作者的学术研究具有视野开阔、多面开花、勤奋治学、进取开拓、勇于表明自己学术观点的特色,且注重评文与评人的结合。作者学术品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学术道路密切相关,成为作者学术跋涉的珍藏记忆。  相似文献   

4.
人类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而且目前人类掌握的创造历史的工具和自由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大的多,但同时社会也越来越表现出这一过程中的不公平。因为创造历史的权利和手段的掌握权越来越集中化,只由少数人所掌控,普通公众只是历史变革的对象。作为人类理性首要推动者的社会科学家有责任设法使得普通公众也加入到创造历史的行列中去。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的史学发展中,由于特殊政治风云的影响,一些原本是正常的学术问题的论争被政治现实绑架,脱离了原有的正常轨道,那些论争的问题本身也成为政治需求的牺牲品,失去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质。而当这种政治风云过后,这些受损的学术问题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科学的轨道上,需要历史学家以新的思路去进行精心的修复,往往要经过一个十分复杂的再认识过程,要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进行科学的审视,才能把那被损伤的学术研究重新恢复到科学的路径上。只要我们不断地转换视角、更新思维,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地有所创新,一些看来已经"过时"的老问题也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史学发展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白寿彝先生是历史学界的大家,他的著作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视野和精力等原因,学术大家的有些著述,也往往会出现舛误。《回族人物志》中由白先生执笔的《王宽》一文,就是这样的。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求真,鉴于王宽大阿訇是近代回族社会的中坚和泰斗式人物,事迹常被引述,而讹误也多被沿袭。本着尊重前辈学术大家的态度,本文对白先生所撰之《王宽》一文予以考校。  相似文献   

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南都学坛》已经出刊百期,历时26年的风风雨雨。百期的辉煌,精彩纷呈,百期的思考,经验宝贵,百期的艰辛,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令人难以忘怀。我们不会忘记26年的奋斗和创业换来的辉煌业绩,《南都学坛》以坚实的学术实力,办出了特色,打造了品牌,成为学报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学术转摘率日益提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了社会和学术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相似文献   

8.
日本早期的“东方学”研究对原始儒家赖以生存的思想根基,如“圣王传说”进行了初步的颠覆性的研究,此种学术研究为日本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社会思潮之反映。受此学术意识之影响,中国早期对神话认知成为启迪民智的工具之一,即通过改造或进行古史研究来达成某些政治夙愿。同时中日早期神话学者研究方法也有诸多趋同化的表现:如均遵从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考据法;共同推重欧洲汉学界惯用的历史与语言相结合的传统语文学研究法,而拒斥葛兰言使用的社会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新方法。上述方法试图借助对材料或知识的梳理从而复原历史真相,是一种旨在追问真相的求真求实的科学主义态度,而此法对于本身以“神圣性或信仰性”为精神特质的神话来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9.
2007年的《西游记》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三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数百人的研究创造了建国以来学术研究的新高潮,体现了理性、严谨、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叙事姿态与文学立场——"新人民性文学"中的都市边缘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同时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其中派生的“都市边缘人”必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代文学注意到了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存在,并在近年形成了“底层写作”的强大冲击波。文章选择评论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与“底层写作”有关,但它们的叙事姿态和文学立场却大不一样。它们不仅是对“边缘人”这一特殊身份的描写,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愿望、心灵心理的壮写。“底层写作”现象说明,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它的情感立场以及文学内在的艺术性,也取决于它的社会性,即变革的社会生活,这其中涉及了读者对文学的期待、理解以及作家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也是当下中国“底层写作”最大的发现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