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次数:9
   张钢  段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6卷第2期
   地方财政支出在我国地方经济增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利用省际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    

2.  市场主体信心与财政乘数效应的非线性特征——基于SVAR模型的反事实分析  
   李永友《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
   本文基于SVAR模型和反事实分析,利用季度数据,实证考察了市场信心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重要影响。分析表明,在经济遭遇较强外部冲击时,以支出扩张为主的需求管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市场信心恢复放大了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但随着经济逐步走出危机阴影,市场信心作用开始减弱。同时随着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时间递延,支出扩张的边际增长效应开始递减,为满足支出需要,持续增税的负面效应开始递增。扩支增收效应相互叠加,再加上财政收支结构不当选择,使市场主体信心开始逐步受到侵蚀,并产生较强谨慎动机。市场信心和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使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快速减弱。所以动态考察我国以扩支增收为主要特征的财政调控,尽管应对危机的乘数效应特别显著,但长期看乘数效应却非常弱,甚至出现非凯恩斯效应。本文政策含义非常明确,充分利用市场信心与财政政策效应非线性特征先验知识,适时转换需求管理型财政调控策略,既可避免经济增长对财政扩张政策过度依赖,又可提高财政政策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中国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卢洪友  田丹《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区分为两种效应:一是财政支出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的"直接效应";二是财政支出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水平进而影响环境质量的"间接效应"。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了动态效应和内生性的GMM模型,综合考察中国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影响的两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出总量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并不显著,但间接影响效应显著;财政支出抑制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但却促进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4.  财政分权、地方公共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79-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次数:4
   王新军  赖敏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采用我国1979-2006年分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考虑分税制改革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的提升了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5.  基于ECM模型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苏永伟《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6期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期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文章基于1978-2012年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经济增长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507,但短期弹性系数仅为0 203;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支援农村生产以及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明显,而农业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正效应,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6.  财政预算支出规模对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来自辽宁省的实证经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基于财政预算支出规模的视角,利用辽宁省14个城市2003—2014年财政预算支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模型,运用环境方程与经济增长方程,对环境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财政预算支出与环境保护负向相关,即污染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辽宁省财政预算支出对环境影响的净效应为正,财政预算支出规模每增加1%,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上升0.33%~0.36%。    

7.  财政支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次数:2
   杨杰  叶小榕《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0卷第6期
   财政政策是政府在宏观上调整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它对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家职能的履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中国省级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1985—2007年中国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全国范围财政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在地区局部范围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及其构成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    

8.  政府支出结构、分权通道与居民消费  
   贺俊  刘亮亮  张玉娟《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年第4期
   在连续时间模型基础上考虑将经济建设类支出、社会性支出以及一般性支出嵌入到内生增长模型中,研究政府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为了验证理论结果在实际经济中的适应性,利用中国2001—2013年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考察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经验研究发现:经济建设类支出、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效应;一般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同时,在此基础上引进财政分权变量,研究政府公共支出通过分权通道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结果发现透过分权通道,社会性支出的作用被增强,而经济建设类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的作用被削弱。    

9.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朱云欢《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
   文章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指标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域类型。利用面板数据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类型的各项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差异较大。    

10.  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分析  被引次数:1
   陈建宝  戴平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财政政策作为调控手段,在宏观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1985-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时序数据,对国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强度、乘数效应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2006年我国各地区相应的有关截面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建模,对各地区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现时乘数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现今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为4.26: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各级政府应逐步增加财政支出力度,并注重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便有利于各地区和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11.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被引次数:4
   杨友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从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特定构成入手,利用1994年至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从1994开始实行的财政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支出、部门事业费支出和城市维护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省际人均GDP增长率;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总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对省际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但不显著.行政管理支出、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省际经济增长率具有负效应,且显著;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省际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这无疑是为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实证的依据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2.  财政支出的服务业就业与增长效应再研究  
   陈立泰  王鹏《西北人口》,2012年第33卷第5期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中国28个省市1990—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规模上看,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地方支出的作用弹性大于中央支出。从结构上看,中央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具有一定挤出效应,与服务业增长具有微弱的正向关系,地方支出在就业和增长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地方财政社会保障类支出缺陷,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为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央财政应增加社会保障和跨区域协调建设支出;相关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扶持适宜的服务业,来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13.  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基于199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盛基  吕康银  朱金霞《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笔者利用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了各类公共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绝对贫困及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的各类公共财政支出的边际效应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育和卫生支出对农村的绝对和相对贫困的扶贫效果显著,农业科技三项支出的扶贫效果显著,专项扶贫基金只对绝对贫困的扶贫效果显著,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4.  黑龙江省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评价  
   徐怡红  张茜《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运用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关系理论,以黑龙江省1985--2009年的财政支出与GDP数据为例,系统分析了黑龙江省财政资金支出规模与GDP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趋势,描述了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以及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并进一步就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黑龙江省财政支出规模和GDP之间存在着正向促进的关系,指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投入不足是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因素。    

15.  辽宁省地区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实证分析  
   李坤  武晗  郭允炯  陈昌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针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问题,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法,以2011年辽宁省14个行政区划的人均各项公共财政支出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取了基本保障支出和发展保障支出两个主因子来反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实证表明: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较大。提出中央财政要适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等建议。研究结果为改善辽宁省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参考。    

16.  中国东部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动特征:1981~2011年  
   曾康华  关坤《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文章考察了1981~2011年中国东部地区11个省(直辖市)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动特征.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东部地区11个省(直辖市)人均消费、人均投资和人均进出口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和经济快速增长,直接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受影响程度因11个省(直辖市)开放程度、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而有差异;开放程度较低的省,其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延续效应也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时间较短,消费和投资结构在各省(直辖市)存在差异.    

17.  公共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  被引次数:54
   庄子银  邹薇《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一直在理论界颇有争议,对各国政府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的实际考察也众说纷纭。作者认为,在公共支出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调整成本”,这既包括与大规模的公共支出相伴随的安装和调配成本,也包括由于公共支出过程中的寻租和“非生产性寻利”行为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为了考察调整成本对公共支出效应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展开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经验分析。自1980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中央的财权相对于地方政府逐步削减、预算外支出比重不断上升、预算外支出主要由地方所控制等种种现象都表明,围绕公共支出的调整成本上升了,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8.  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研究  
   姜扬《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将民生性财政支出比重和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了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就业决策和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民生性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就业抑制效应,而民生性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则具有显著的就业促进效应,并且对于不同的就业类型,民生性财政支出比重和效率的影响效应具有稳健性.从不同群体来看,民生性财政支出对不同学历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居民的就业具有异质性影响.从支出结构来看,教育支出比重和效率的提升均可以显著提高居民的就业概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比重的提升不利于居民就业,但其效率的提升却具有显著的就业促进效应;医疗卫生支出的就业效应并不显著.从就业质量来看,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收入上,对于工作时间和工作自主度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政府应从优化支出结构和提升支出效率两方面着手,切实保障民生性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有效发挥.    

19.  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洪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7卷第4期
   通过建立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因素。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数学理论推导,并得到模型参数的经济含义及模型拟合误差的放缩效应等结论。最后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及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广东省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发现边际消费倾向与地域发展程度并无明显关系。    

20.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述评  
   陈君《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面对全球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瓦格纳法则、时间形态理论、发展阶段论和保险支出理论 ,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进行了分析 ;福利经济学派通过建立各种模型 ,从微观的角度对影响公共产品供应和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公共选择学派则着重分析制度、政治决策过程等因素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影响。这些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启示是 :应该保证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增长态势 ,适当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同时要区分不同性质的支出 ,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结构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