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税改前后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的变异逻辑  
   陈胜利  赵晓峰《调研世界》,2009年第4期
   税费征缴年代,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变异的根源在于国家汲取型体制,客观反映为乡村基层组织在压力型体制下积极行政带来的机构人员膨胀和经纪体制的复活,直接表现为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凸显。税费改革以后,精兵简政式的乡村体制改革迫使乡村基层组织成了"悬浮性政权",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乡村治理性危机,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伦理性危机。从乡村危机演变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的变异逻辑及其存在价值是一个可能的理解视角。    

2.  乡村基层政权职能的解体与重建  
   初明达《调研世界》,2007年第8期
   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在封闭环境下运行的社会系统,而这个封闭环境的形成是与经济基础和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当国家发展战略发生转变和转轨的时候,封闭的环境被打破,旧有的维持乡村社会得以运转的基层政权职能体系就会因为基础的瓦解而缺失。因此,如何在新型的开放的乡村环境下构建基层政权体系,恢复其职能,就成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工作。本文以乡村基层政权职能内部因素构成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为切入点,将乡村基层政权职能划分为经济职能、行政职能和文化职能予以具体分析,并以三种职能为基础重新构建新形势下的乡村基层政权职能。    

3.  “内卷化”基层政权组织与乡村治理  被引次数:1
   马良灿《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8卷第2期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践运行逻辑如何展开?围绕这些问题,学术界从乡镇政权的性质与运作,乡村关系与乡村权力结构、乡村自治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内卷化’基层政权组织"这一核心概念,以此强调该组织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职能的退化,自利性、赢利性和掠夺性动机的增强。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因此,当前农民面临的困境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社会面临新的治理危机。    

4.  从资源汲取到以人为本:乡村社会管理基础变革  
   罗 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在古代,从农村汲取资源一直是乡村社会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进入近代,由于政权下沉加剧了这种趋势。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乡村治理理念的革新,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资源输入,农村社区的开放性与农民流动性要求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重塑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即政府必须依据农村居民异质化、多样化需求及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多层次、针对不同类型人群、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农村社会管理基础从资源汲取到以人为本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既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也逐渐凸显农民主体地位,是人与资源关系的重新定位。    

5.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  被引次数:2
   张新文  张国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6.  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贵州省M县S村的考察  被引次数:1
   严瑾  刘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2卷第1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7.  云南内地土地改革中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论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既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也重构了国家与乡村的关系,重塑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为此后推进有计划的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从处于国家权力边缘的多民族地区的云南内地土地改革的实践看,土改初期由于基层政权多为旧体制的维护者控制着,造成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产生隔阂。在土地改革的实践中,通过具有桥梁作用的土改工作队深入一线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国家权力越过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实现直接互动,新的组织符号体系在乡村成功构建,确保了新政权的规则、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在乡村社会得以确立,最后重塑了乡村基层政权,完成了国家权力下行到乡村的任务。    

8.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  被引次数:82
   周飞舟《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政府行为来观察国家—农民关系的转变。通过对税费改革过程中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考察,发现过去一直依靠从农村收取税费维持运转的基层政府正在变为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行为模式也在发生改变,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要钱”“要粮”变为“跑钱”和借债。在这种形势下,基层政权从过去的汲取型变为与农民关系更为松散的“悬浮型”。    

9.  试论家族势力复兴及其对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消极影响  被引次数:6
   王臻荣《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4卷第4期
   家族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细胞,是反映农村社会关系的一面镜子。在封建制度下,家族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形式,成为农村社会的基层自治单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政权体系的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主义管理模式取代了封建式家族政权。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亦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政权对农村的调控有所松动,致使一些农村地区家族得以复兴。家族的复兴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加强对家族制度复兴及其作用的研究,对于强化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0.  农村问题研究:后税费时期“农村经营政治”的表现与影响  
   闫伟  同春芬《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国家一社会关系视域下的农村基层政治形态在后税费时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基层政权-村干部-村民的权力关系角逐中,干部统制的权威和认受性基础与取消农业税前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新一轮的农村发展政策偏差运行之上,使得“农村经营政治”逐渐凸现,并产生了双重社会后果,其一是农村社区新型贫困,其二是干部权威和认受性受到削弱,对农村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侵蚀作用。    

11.  “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  被引次数:4
   付伟  焦长权《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2期
   税费改革以后,中西部基层政权从"汲取型政权"走向了"悬浮型政权",为了维持中西部政权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一套复杂的转移支付体系开始建立。大量转移支付资金进入中西部基层社会的同时,财政资金项目化的趋势加强,导致了"项目治国"时代的来临。在项目制度下,乡镇政权的状态是:一方面资源和权力继续被上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开始为项目进村"跑腿办事",乡镇政权由"悬浮型政权"走向"协调型政权"。乡镇政权无钱无权,却又不得不疲于奔命,这种制度上的困境导致了项目制在基层运作过程中走向了技术治理的反面。    

12.  公益悬浮与商业下沉:基层农技服务供给结构的变迁  
   冯 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7卷第3期
   在农业转型的背景下,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技服务的刚性需求结构仍然存在,但与农业转型相配套的农技服务市场却出现了“公益悬浮与商业下沉”的双向变化,即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力量越来越难落地,商业性农技推广力量迅速下沉,遍布乡村。这种供给结构部分解决了乡村农技推广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并未有效满足农民真正的农技需求。相反,商业性农技推广力量借助基层政府的项目招商、多种农技服务资源平台的整合以及对原公益性农技体系的嫁接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崛起,同时也损害了公益性农技推广力量的技术权威,使得公益性农技在乡村的发展步履艰难。    

13.  后税费时期“农村经营政治”的表现与影响  
   闫伟  同春芬《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卷第4期
   国家—社会关系视域下的农村基层政治形态在后税费时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基层政权—村干部—村民的权力关系角逐中,干部统制的权威和认受性基础与取消农业税前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新一轮的农村发展政策偏差运行之上,使得"农村经营政治"逐渐凸现,并产生了双重社会后果,其一是农村社区新型贫困,其二是干部权威和认受性受到削弱,对农村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侵蚀作用。    

14.  对建立绩效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思考——绩效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次数:1
   李秀义  鹿晓明  邢晓燕《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和税费改革的进行,压在中国乡村基层组织(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身上原有的沉重工作压力不断减轻.与此同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在原有历史欠账基础上不足程度进一步增大,形成"一减一增"的现象,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渐不适应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的绩效型乡村治理模式进入我们的视野.    

15.  论农村项目化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基于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的实证分析  被引次数:1
   李祖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卷第3期
   基于对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的实证分析,展示项目化公共品供给具体实施中的诸种组织困境:“以县为主”的供给模式下乡村组织失语、乡村组织自利性凸显以及村庄内部整合能力弱化成为项目化公共品供给中遭遇到的组织困境.诸种组织困境的生成是后税费时期基层组织运作逻辑、乡村社会治理样态以及乡村社会内在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展示困境出现的复杂逻辑.组织困境造成供给与需求之间错位、公共品质量低下、资源大量浪费、国家资源下乡并没有带来基层治理组织合法性的相应提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16.  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预防研究——以湖南为例  
   王碧萍  郭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0卷第3期
   农村是国家政权的根基,也是维护社会和国家稳定的基础,而乡村干部的行为则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群众对基层腐败现象都非常的反感,乃至深恶痛绝,这就要求我们在不降低对“大老虎”查处力度的同时,同时关注农村基层腐败问题。但惩治腐败仅仅是反腐的一种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腐败问题,就需要分析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特点以及危害,对症下药,构建完善的腐败预防机制。    

17.  政党整合、群众路线与村治创新  
   张新文  张龙《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乡村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当前乡村社会关系的快速变迁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准科层化倾向不利于政党政治的社会化基础建构,易造成执政党在乡村场域中的关系边缘化和治理悬浮化,消解这种边缘与悬浮风险的核心在于建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双向整合-理性嵌入”的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机制。一方面,通过组织结构优化、精英下沉与精英吸纳以及选择性激励强化党的内部整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制度和价值的多维理性嵌入的方式整合乡村社会,在嵌入的过程中建构以群众为基础的治理资源、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技能以及培育村庄的政治社会化意识。在通过此机制综合分析农业农村部推介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过程中,归纳出政党整合在村治创新中的核心价值是形成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为轴心、村庄多元主体有机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此外,这种“双向整合-理性嵌入”机制的功能发挥依赖于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乡村简约主义治理的激活以及理性服务型政党的建构的三重支撑。    

18.  新国家整合乡村社会的路径  
   张健《社科纵横》,2009年第24卷第8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其性质决定了她首先要改变农村旧的传统生产关系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土地改革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土地改革的成功激发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为新政权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同时。乡村政权的重建实现了国家政权基础的再造;农民国家观念的转变塑造了新型国家—农民关系。新国家成功地把农民培训成革命需要的“政治人”,从而完成了解放初期对乡村社会的整合。    

19.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基层政府行为——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分析视角  
   李建勇  张建英《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7卷第3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调整,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也由此发生了深刻转变.税费改革前后,我国中西部基层政府行为先后经历了"管控与汲取—松散与悬浮—合作与协调"三个阶段的变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既依赖于基层政府的制度创新,也是基层行政体制转型的根本诉求.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中西部基层政权仍然展现出诸多不适,主要表现为治理目标偏离、互动角色错位、执行行为离散等偏差行为,为了有效矫正行为偏差,未来中西部基层政府治理应重点从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考核模式、优化治理结构等方向做出努力.    

20.  西藏乡村政治结构中的家庭、村落与基层政权组织——以拉萨市娘热乡为中心的考察  
   刘志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7卷第9期
   文文从西藏拉萨市郊区一个乡村社区中乡村政权组织运行机制,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家庭、乡村基层组织职能的演变,以及村落认同等方面,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探讨了西藏农村社会组织的组成方式,进而说明了西藏乡村政治结构下和家庭、村落、国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