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3.
庄子生死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庄子从其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思考了现实社会中的生死问题,并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构建了先秦时代具有特色的生死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来体现,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获得临终安宁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功”层面;在生死价值上,王阳明认为人的生死只有付诸和践履忠信礼义等道德信念才有价值,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德”层面;在生死超越论上,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出生死”之道,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言”层面。总之,王阳明全面、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生死哲学。挖掘和梳理王阳明的生死哲学既有助于对王阳明和儒学研究的深入,更有助于当今生死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梦”境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使梦成为生死之辩的独特空间。在生与死之间,庄子对人生生命哲学的阐述有独特的观照:一是世俗的生死,一是超世俗的生。庄子梦与非梦的人生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严肃地批判了现实的人生,然而又无法逃避和脱离现实人生,生命哲学的统一机制完善地体现于梦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曹禺剧作的内在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讨论 ,即现实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其中现实层面是基础 ,文化层面是中介 ,哲学思考是最终目标。曹剧在对现实层面的描写中把现实问题当作人生大背景来写 ,而不作为最终目标 ,这就给剧作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作者首先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 ,说明传统文化已经走向末路。以此为中介 ,曹禺对人的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寻 ,使自己的剧作具有了深厚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7.
《死者》中体现了詹姆斯·乔伊斯的生死观。哲学意义上的生死状态包含三个层面:生命存在与否。人与自我关系,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生死状态。这三个层面的生死状态单独或交织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相互联系,死亡之中包含生机,“爱”是死亡重新走向新生的唯一途径。本文以《死者》为解读对象,从生死状态的三个层面探讨乔伊斯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正> 1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中,存在着一种鲜明而独特的超越意识,它反映了道家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憎恶,表现了道家对人之身心自由与身心放达的崇尚与渴求,从而构成道家文化的主旋律。道家超越主张的提出无疑有其深刻的现实缘由和内在的逻辑缘由。在道家看来,一方面,人生在世,必然受到现实世界经验世界事事物物的障弊,如功利观念的桎梏,是非观念的系缚,生死观念的困扰,等等。怎样摆脱经验事物与世俗人生的种种障弊与系缚,使人生从有限入于无限,从有涯入于无涯,从暂时进入永恒,从必然进入自由?道家认为,唯有超越方为正途。可见,道家的超越原则乃是针对现实世界事象之有限性和暂时性而提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现实的“有限性”基础上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无限性”根基,因而把传统形而上学置入现实生活世界中,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在现实的“有限性”根基上实现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变革意义,在现实的“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旧世界”的消亡与“新世界”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马克思哲学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实现其“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而知,“有限性”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现实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变革的方法,由于现实的“有限性”本身孕育着其“无限性”,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使现实的“有限性”蒸发出“无限性”成为可能,同时也是使蒸发的“无限性”变成现实的“有限性”成为可能,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有限性”本身固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论生死哲学的学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的认识要远远多于对自身的认识,这尤其表现在人的生死问题上。本文主要探讨生死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认为:(1)“求生抗死”乃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所以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有关人之生死问题的研究属于人文科学,所以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相比,在方法上有着许多鲜明的特点。(3)人生哲学、人生学、人生理论人生科学、生死学的研究和叫法各有短长,应该创建一门“生死哲学”的学科,以推进有关生死问题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