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论文研究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先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两个研究领域逐步引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实证研究模型,利用ARDL?ECM模型对金融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长期相互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长期来看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即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结果还显示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更大。从变量之间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当期的金融发展会促进当期的能源消费,但是会降低随后1年和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而当期的能源消费只会影响当期的金融发展,并且没有滞后效应。论文为更好地认识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Eviews3.0作为分析工具,对中国1977年至2006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国民生产总值(GDP)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依据格兰杰表示定理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二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单向的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且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0-2013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具有长期显著的负向效应,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的长短期影响显著为负;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长短期弹性系数是3.1068和0.40871,分别通过1%和10%的显著性检验,对外贸易对金融发展的显著影响只存在于短期关系中;能源消费对对外贸易具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节能计划的实施,会降低贸易发展水平。基于此,我国应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文应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方法(ARDL)与多变量影响模型,分析了中国工业化与不同能源品种消费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强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能源总体消费是中国工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就不同能源品种而言,煤炭消费是工业化的充要条件,但油气消费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只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除了非化石能源消费在短期对工业化具有逆向影响外,其他能源品种消费对工业化都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工业化与能源政策作为影响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直接推动效应;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其效果可能被其他变量所取代;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中国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非线性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1953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并与向量误差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门限效应;利用非线性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线性模型的拟合结果;当误差项低于门限值时,存在长期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支持反馈假说理论,而当误差项高于门限值时,这种长期双向因果关系消失,二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支持中性假说理论.因此,本文的重要政策启示是应该动态的看待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CES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种“增长尾效”模型,并且利用1978—2008年间山东省数据分别测算了能源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约束程度.得出:在保持人均能源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若能源投入总量保持不变,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将降低1.09%, 城市化进程速度降低0.52%;而在保持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若能源投入零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将降低1.71%,城市化进程速度降低0.81%.由此可知,能源约束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节约能源和降低碳排放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利用中国1960—2012年GDP、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的数据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进行长期协整分析和Toda-Yamamoto(TY)检验,并对2013—2020年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按照目前发展路径,与未来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应制定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相协调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费模型,分别采用1971~1997年以及1997~2007年两个阶段的东盟五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出口贸易额相关数据,运用面板协整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东盟五国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后一阶段的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效应的长期弹性比前一阶段更小;两个阶段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都从短期的双向因果变为长期单向因果关系,乃至更长期协整关系的削弱。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中国实际给出几点建议:优化产业和产品出口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出口的比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的世界品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东北三省1990-2013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广义修正最小二乘(FMOLS)和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东北三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异质面板的分析结果看当黑龙江、辽宁和吉林每增加1%单位能源消费时,对应的经济增长上升0.43%、0.478%、0.442%;从同质面板的角度分析,当东北三省每增加1%单位能源消费时,对应的经济增长上升0.45025%。从短期来讲,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了发展集约型发展模式、增加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能源储备和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产型与需求型双模型,采用面板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对东盟五国1971—2007年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型所检验因果关系结果基本上一致,即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在短期和长期都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东盟五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能源消费或人均资本存量投资,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相应地分别增加50.1%和38.2%。  相似文献   

11.
在后农业税时代,必须加快农村税收制度的构建。我国农村税收制度应选择以财产税为主的直接税税制,以宪政、公平等理念诠释区别于农业税的新的税收制度,并以开征土地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思路完成对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从关系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同时基于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视角,实证考察1953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能源消费与GDP存在长期协整关系;(2)短期内能源消费与GDP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长期中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进一步地,本文采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对称协整技术,实证分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两者内在结构依从关系,揭示了二者之间更为微妙的变化规律。本文还对实证结果背后的原因给予解释,并给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税制变迁中,不断变化的目标背后相同的变迁理念是强制和权宜.在税制演进中的强制是指哈耶克式的不可预期且个人行动受制于他人意志的强制.在这种强制下不仅对税收遵从和运行成本形成负面影响,而且从长期看,使税制优化目标无从选择的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对根本社会政治制度的恶劣影响.而由于权宜所具有的时效性,在缺乏一般规则约束的制度背景中,税制变迁很容易走向权宜.权宜性税制变迁确实能带来短期效益,但从长期看,却极大地破坏了制度的有序衍生,影响社会的长期有序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协整检验的中国能源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构建了中国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模型,发现在1978~2008年期间,能源需求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化以及能源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需求与经济增长存在格兰杰(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增长难以避免。开源与节流是我国重大的能源方针政策,节流解决不了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把我国能源供应的增量放在进口上也有很大的风险。我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猛、潜力大,由于源头无法控制,难以担当能源供应的重任,节约优先、发展替代能源不足以支撑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中国能源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各省市区2005-2017年的数据,在碳排放强度测度和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经济增长、技术投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的空间直接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正向的空间直接效应,并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技术投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能源强度仅存在短期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碳税的内涵、效应与中国碳税总体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税是基于激励的价格型碳减排政策工具,是使外部性内在化的庇古税。碳税能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虽在短期内抑制经济增长,但中长期将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它能降低能源消耗,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但会扩大资本与劳动的收入分配差距。中国在碳税设计时,应以二氧化碳估算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开征之初实行每吨二氧化碳20元的低税率,以后渐次提高;同时,建立完善的减免与返还机制,注重与其他税种及其他碳减排政策工具的相互协调,以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税收理念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利用税收手段来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新思路.借鉴国外环境税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税制建构取向:通过可持续发展税收理念的确立,指导税制改革,进而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