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成长理论探讨 ——基于企业比较优势的整合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经营战略理论主要有战略管理理论、竞争优势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比较优势有五大要素,即内部优势、绝对竞争优势、比较竞争优势、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企业比较优势整合战略的基本思路是,比较优势是企业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础,在竞争中合作是创造企业内生比较优势的主要策略,进行企业内部优势和外部优势整合是实现企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代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解决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结合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理论,对遵循循环经济运行规律的企业参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沿着"循环型企业→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思路,从经济生活的微观层面来探讨企业发展的优化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进行梳理并做简要的评述,认为对竞争优势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体现了从"内外静态匹配"到"静态外生"到"静态内生","内外动态匹配"的趋势,每种流派都是在不同情境下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基本正确的认识.在当今动荡环境下,传统的资源和能力由于其惯性制约着企业的选择,使企业难以保持动态战略适应,竞争优势来自于动态能力,即企业不断改进、更新、重构资源,形成新的功能能力,使之与外部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动态竞争优势、SHRM与企业知识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出发,逐步演绎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关键进程??企业内部知识转化。进而深入的研究了企业内部知识转化的过程,并将知识转化分成三个阶段。并基于SHRM的理论基础下,将三个知识创造阶段中的隐含的核心问题进行问题重构,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最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完成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获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出发,逐步演绎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关键进程——企业内部知识转化。进而深入的研究了企业内部知识转化的过程,并将知识转化分成三个阶段。并基于SHRM的理论基础下,将三个知识创造阶段中的隐含的核心问题进行问题重构,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最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完成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获取。  相似文献   

6.
我国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开放条件下中国服务业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行具体分析 ,在分析中国服务业的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辅助行业以及服务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等影响竞争优势获取的决定性要素的基础上 ,得出目前中国服务业在整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结论 ;并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 ,进一步指出今后中国政府在培育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波特的竞争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相关支持性产业、战略组织竞争等四个方面对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其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整合,才能使潜在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因此,提出了通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分析了一种建立竞争优势的途径。通过模型分析和实例解剖,揭示出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战略联盟组合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可以获得利益的竞争优势。阐明了核心竞争力是联盟的基础,通过联盟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战略联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企业虽然技术、资金、人才不如发达国家,但却拥有"穷"土"后"的竞争优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成本管理,选择扬长避短的战略是发挥后发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当务之急是改造国有企业,实现其资本的市场价值,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为此,我国企业不应盲目追求高新技术,而应以能否发挥我们的竞争力作为选择技术的依据.同时,应正确认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注重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竞争.  相似文献   

10.
企业竞争优势起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资源基础论与基于能力的理论给出的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即创租资源与独特的能力,却没有对于竞争优势的起因作出清楚的解释.企业竞争优势起因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运气"、组织氛围及企业家.这些因素作用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更迭的全过程,决定了企业资源的获取方式、路径、配置以及效率的提升,进而通过作用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资源选取、组合并与组织架构、流程、惯例、文化等因素相结合或相适配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在贸易主体多元化和市场的竞争环境下,曾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窗口的国有外贸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贸公司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更新观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扩大并突出经营品种,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和组合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种植业的“钻石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 ,在加入 WTO背景下 ,中国应当构筑粮食种植业国家竞争优势以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现代化粮食种植业的挑战 ,为此 ,有必要尽快增进中国粮食种植业的生产要素质量、切实改善中国的粮食内需条件、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良性变迁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必然结果对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对此,我国企业必须认清自身存在的差距,并在弥补和缩短差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具体应从八个方面落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世” ,将给国有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国有企业为应付“入世”的挑战 ,关键是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而现实状况却是 ,国有企业总体素质不高 ,竞争力不强 ,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必须以“入市”为契机 ,努力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后 ,国内企业将直接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重视人才的培养 ,可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推动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尽快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善于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结合自身实际,使其为我所用。在这些发达国家中又以美国为这方面的领航者。同时,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的成功与其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该文以美国为参照对象,将其企业组织结构与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从中总结出我国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核心竞争力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后 ,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外企业的双重挑战 ,如何在两个市场上配置资源取得优势是国内企业的新难题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塑造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对此比较陌生 ,根本没有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机制 ,严重影响企业在国际间的竞争力。就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阐述 ,并提出塑造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国际旅游贸易具有许多优势,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入世"将给我国的国际旅游带来机遇和挑战.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旅游市场,我们要树立新的营销观念,重视市场调查,开发新产品,加大促销力度,强化企业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塑旅游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人力资源与人才开发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组织,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们不仅仅是面对,更重要的是应对.说到底,入世就是人才和知识的激烈比拼.中国加入WTO,国有企业面对外国企业的大举进军,最怕的不是市场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如何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中国首先必须进行人事人才意识的更新,进行全新的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树立开发人才的新观念,缩短与国际接轨的差距,直面入世的挑战."得人才者得天下",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波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是我国入世后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以此基础运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onstant Market ShareAnalysis,CMS模型),从需求、商品构成、竞争力三个方面讨论我国农产品进口大幅波动的成因。研究表明需求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重要,结构影响起着次要作用,竞争力不足阻碍了出口,进一步扩大了逆差。因此,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另外转变对逆差的认知,这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战略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