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宗密通过评判禅宗各派、和会佛教与禅宗、会通佛道儒三家,建立了其和而不同的佛教判教思想体系.宗密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系统地对中国化佛教--禅宗进行判教,论述佛道儒三教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延寿与宗密的"禅教合一"论虽有相通、相似之处,但差别却十分明显:在"一心"说上,宗密主要依据《大乘起信论》和《圆觉经》立说,延寿则主要遵照《楞伽经》立言;在华严禅方面,宗密属于狭义的华严禅,延寿则归于广义的华严禅;在融合论上,宗密偏重"禅教合一",延寿则主张"万善同归"。若从历史境遇方面看,延寿之说实质上是宗密之论在新的语境下进行的转换——由顿悟成佛说转向诸教合一的实修,由主张自力转而依赖他力。这种路向的轮转实际上就是佛教文化在唐宋之际发生嬗变的一个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判教直接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的相关判教论说,印度佛教中对“三藏”分判是藏传佛教判教的来源.具体来说,藏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佛教中对宗义、经典、密乘和根器4种形式的判教,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判教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对佛教各宗各派核心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的一部论著,同时也是其判教思想的集中体现。法藏在对佛教各宗派进行"五教"分判的基础上,又对"五教"的"佛种性"思想进行了解析,并从华严一乘圆教思想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以一乘的"佛种性"遍摄小、始、终、顿等四教的佛种性思想,同时还将四教的"佛种性"思想做了全新的解释,使它们彼此之间的矛盾之处在华严一乘圆融思想之内得到一一化解,并将圆教种性说确定为如来的真实之意和究竟圆满之说,而认为其他四教之说只不过是如来随顺众生根性的权施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6.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心”是“清净不染”的,然一旦“禀气受质”后,此“心”就受染了,从而遮蔽了本有的“清净”,这是一种先天与后天、本然与非本然之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张载在此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王充与孔颖达“气稟”论、胡瑗的“天地之性”和传统“气质”观等思想进行综合创新,最终提出了“性二元论”。道教徒“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说法恰是受张载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7.
论吉藏判教理论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公认的以“二教三法轮”概括吉藏的判教理论并不全面。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吉藏的判教理论, 认为吉藏的判教展现了较为复杂的理论层次,一方面体现了他反对以“时”判教,整理、反思、综合印度 佛教,将印度佛教视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判释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调和、折衷色彩以及他的 判教方法同他的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矛盾,从而导致其尝试建立中国化佛教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滥觞于汉魏南北朝的佛教三教合一说到明代发展至高潮。明 代名僧元贤以“教必归理”的宗教观为指导论证了“三教一理”说,拉开了明代三教合一思 潮的序幕;被称为“明代四大高僧”的*$宏、真可、德清及智旭则同倡“三教同源”论,共 同把这一思潮推向高峰。明代诸僧的三教合一说均表现出扬佛教而抑儒道的特点,从而扭转 了宋代佛教表现出的对儒道二教的屈从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代佛教的理论优越感 。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无疑存在于明代社会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牟宗三虽共同继承了熊十力的学术"衣钵",但在"智入而仁守"亦即"证悟本体"的路数上仍有较大差别,唐是"即工夫显本体",牟是"即本体即工夫";因此,唐君毅的著述目标是证成生命的真实存在,"道德理性"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牟宗三的哲学思辨始终围绕"两层存有论"展开。因有以上不同,唐、牟的佛教哲学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唐、牟对"佛性"及圆教判别等问题的阐释为例,比较了二人的佛教哲学思想的不同,认为唐、牟都是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完成了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哲学途径的"现代格义",整体上说,唐君毅的佛教哲学诠释与思想判析比牟宗三更为注重学术性。  相似文献   

10.
夷夏之辨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之中.佛教同儒道二教的矛盾冲突从佛教传入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调和性,三教之间一般能够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因此,“夷夏之辨”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化问题.狭义的“夷夏之辨”的论争实质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主要是道教谁优谁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