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惕冰 《中华魂》2014,(16):38-39
明末杰出的军事家袁崇焕。是一位堪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后世人尊称他为“袁督师”、“袁大将军”。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诞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蒙冤死于北京,今年是他诞辰430周年。  相似文献   

2.
《华岳全集》十三卷,是明朝末年一部介绍华山情况的“山志”,其中有一篇跋文,署名为“大顺初元开国第一令曹士抡”,无疑是张献忠时期的蜀刻书,而且有可能是唯一的一部。 藏书家潘景郑先生于一九三六年见到此书时,把它写入《著砚楼书跋》,并说:“大顺初元,当明崇祯十六年”,这是偶尔疏忽。查张献忠改成都为西京,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元年,是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而不是崇祯十六年癸未,潘先生偶然记错了。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8,(1):44-52
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诚为天崩地裂之年代,明王朝为李自成所倾覆,崇祯殉国,不久清兵入关,中原易鼎。吴梅村在"甲申之变"期间所书写的关于他自身避乱、皇室悲剧,并对不忠将领以至于由清政权所造成的社会各阶层的艰难困厄做出批判。吴梅村之诗书写细腻真确,在"正史"之外,为我们提供了明清易鼎之际社会各阶层状况的另一幅图像。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世纪的那个甲申年“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的大日子里,郭沫若先生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祭这个日子本身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要祭的是日子里的人和事.欲治无能的崇祯皇帝,贪得无厌的腐官败吏,丧命疆场的双方将士,转死于沟壑的黎民庶众,以及立即骄傲起来,立即腐败起来的英雄们都是该祭的.有人说郭沫若的文章是为了纪念明朝未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的三百周年而写的.我以为这不确当,至少是不全面.一九七二年,花了一角一分钱购得再版的《甲申三百年祭》单行本,当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读过后,对其中的“微言大义”尚难明了.后来翻读几过,渐生以上如是想.郭沫若先辈的史学,也难免遭人非议,但这一篇祭文,不能不说是大史识,大责任,大手笔.文章于现实时居未涉一言.是劝戒国民政府,还是历史比况现实以晓启国民?我没有研究.不过,蒋委  相似文献   

5.
陈岸峰 《南都学坛》2020,40(1):44-53
吴梅村自小为老师李明睿所赏识,并获其介绍给复社盟主张溥。因缘际会,吴梅村凭借个人才华与政治机缘而高中榜眼,作为主考的李明睿更因此而正式成为吴梅村的座师。在崇祯时代,朝廷内外不乏忠臣猛将,却均在内忧外患中束手无策。关键时刻,李明睿与吴梅村师生俩在南迁与核清军饷方面大胆上疏,吴梅村更冒死请求崇祯下罪己诏,可惜均未能力挽狂澜。历来有关李明睿的论述并不多,关于吴梅村的政治参与的研究也甚少,此研究或可为这对师生在甲申年间的政治参与略作补白。  相似文献   

6.
勇卫营设置于明末崇祯年间,由四卫营、勇士营改编而成,是崇祯帝即位后京营改革的关键一环。勇卫营虽称天子禁卫,却常年四方作战,或北御清兵,或南征流寇,战果颇著,是明廷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理勇卫营太监刘元斌因“杀良冒功”被崇祯帝诛杀,成为勇卫营重要的转折点。“杀良冒功”并非刘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否存在杀良冒功之事亦存疑,这恰是崇祯朝政治气氛的独有特色。甲申之变后,南明各政权亦设勇卫营,但其战斗力不可与崇祯朝勇卫营相论,且常成为各方夺权斗争的主角,其命运与各政权兴衰息息相关,并最终与南明政权一起灭亡。勇卫营的历史是晚明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晚明政局的发展变迁,也是晚明朝廷政治公信力崩溃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论文《甲申三百年祭》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的?其影响如何?本文根据确凿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探索,认为郭文是在中国危机时期,我党组织安排写作的,因此它遭到国民党反共文人的围攻;郭文是我党进行整风的重要文件;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影响下,先后产生了《甲申记》、《李闯王》等一批剧作。  相似文献   

8.
甲申之变前的两年中,明朝一直在试图摆脱危机,事实证明,也确有许多转危为安的历史机遇。朝臣对当时的局势认识相当清楚,先后提出多种可行性建议,先是倡导创建地方军,而后提出及时召回边防戍军保卫京师和迁都南京等。如果崇祯帝很好地采纳这些建议,明朝便很有可能转危为安。但在历史机遇面前,崇祯帝作为最高决策者,缺乏主观能动性,一再错失良机,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于崇祯三年(1630),57岁时拨贡,尔后任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61岁时,升任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离任,崇祯十年(1637)于任上撰成《寿宁待志》.这是一部别具风格的方志著作.在此之前,寿宁县令张鹤年、戴镗挂名修撰过《寿宁县志》,已佚.康熙甘五年(1686)知县赵廷玑主持纂修《重修寿宁县志》,今存.将《寿宁待志》与《寿宁县志》.及一般的方志相比较,会发现它独特而鲜明的特点,无论内容形式它都独辟蹊径,开创一家之言“私书”方志的体制,这在志书浩繁的中国,似乎绝无仅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甲申年。60年前的甲申,郭沫若写就了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该文生动剖析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功败垂成的历史原因和经验教训。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国民党的围攻,而共产党则把它作为整风文件。建国后5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当李自成,向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份合格的考卷。  相似文献   

11.
在浙江图书馆中,保存着一部名为《天文图说》的抄本,现已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中[1].书中有这样的署名:"崇祯壬申岁孟夏望日昆明后学松石主人袁启集."崇祯壬申年,即1632年.因此,该书被认作是明末的一个抄本.……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今天,<甲申三百年祭>①让所有有识之士深刻反思我国历史治乱循环的深刻教训,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找到民主是跳出"黄炎培周期率"的新路.今天,又一个甲申年里,党中央在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农业的基础上,将"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性;同时,也表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是跳出"黄炎培周期率"新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宗科进士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宗室进士登科,始于天启二年(1622).天启、崇祯两朝共有13名进士.他们是天启二年壬戌科的晋藩朱慎(鉴),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的宁藩朱统鉓,崇祯七年甲戌科的宁藩朱统銍和蜀藩朱奉(金伊),崇祯十年丁丑科的宁藩朱统鐼和代藩朱充(鲰),崇祯十三年庚辰科的宁藩朱统鉟和周藩朱在(卶)、朱朝(圭),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的代藩朱廷壻、朱鼎(泸)和宁藩朱议汴、朱统(銄).  相似文献   

14.
一、《甲申岁弋闯志》辨伪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闯王陵”“李自成生平陈列室”内,有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展品,名曰《甲申岁弋闯志》。此志并《通山县志》、《程氏宗谱》、《九宫山志》及马镫之类,被视为李自成“殉难于此”的有力证据。展品原件墨书抄本,除标题“甲申岁弋闯志”外,正文十二行,约三百六十余字,末署“顺治二年乙酉腊万年掘录”;“民国元年仲秋八世孙麟安移录”。万年为何人?待考;民国元年为一九一二年,上距顺治二年(1645)已二百六十八年。易言之,此志是二百六十八年后的一个传抄本,整整相隔有清“享祚”的一个朝代,它把李自成死难于  相似文献   

15.
襄城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几个著名战役之一,它继项城战役之后“再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威震河、洛。”(《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 但是,诸有关史籍中对于襄城战役日期的记载很不一致。大致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说;一为崇祯十五年二月说。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同志,为了弄清明末历史问题和批评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一组文章:《李自成为什么失败》(1979年11—12月香港《文汇报》),《论<圆圆曲>》(《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评<甲申三百年祭>》(《文汇月刊》1981年1—3期)。姚雪垠同志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心情,继承郭老五四时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精神,运用大量史料,辨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一些重要史实,批评《甲申三百年祭》的疏漏和错误。但他评论的问题不限于《甲申三百年祭》这本小册子,还批评郭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评价郭老的学术活动,以及批评一种“不严肃的、对历史和读者不负责的学风”。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和帝纪》说:“无兴元年,春正月戊午……四月庚午,大赦天下,改九元兴……五月癸酉……” 元兴元年为公元105年。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该年四月甲申朔。甲申为朔日——即初一,庚午在甲申后五十七日,它决不可能在四月出现。因此说,《后汉书》“四月庚午”的说法是错误的。是不是陈垣和张培瑜都推算错了?不,《居延汉简》34.40所载历日,该年四  相似文献   

18.
“云间三子”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以陈子龙为核心、以李雯和宋徵舆为羽翼的一个文学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积极地展开文学活动 ,从诗到词 ,从创作到理论都多有建树 ,从而推进了松江地方文学的兴盛 ,使天下士子为之注目。“云间三子”文学群体于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十年(1637)逐步形成 ,尤其是崇祯八年(1635)、九年(1636)以及崇祯十年陈子龙奔丧归里之后至年底这段时间 ,陈、李、宋交往最为密切 ,文学活动最为频繁 ,作品频频结集。“云间三子”的形成在松江地方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它打破了几社社课诗的沉闷局面 ,促进了云间派诗歌的兴盛 ;其次 ,它创立了云间词派。“三子”词合集枟幽兰草枠的结集刊行 ,标志着云间词派的形成。经过“三子”的努力 ,云间词派成为明清词学革新的先驱 ,为清词全面复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的灭亡有着许多的原因,其中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一起冲击着病入膏肓的农耕帝国,使它轰然崩溃,惊诧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明帝国在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之后为何亡于一群小民之手?个中原因太多。但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的性格缺陷与大明帝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关联,崇祯的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嗜杀成性直接摧残了帝国的肌体,使它丧失了许多为王朝拼死效力的文臣武将,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这即是帝国的悲哀,也是崇祯本人的悲剧,本文就这些主要性格缺陷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明末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何月何日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一事,迄今为止,我国当代史学界的看法,并无月分上的分歧,而只有日分上的差异。但是笔者认为,大西政权究竟建立于甲申年何月何日,不仅日分未能解决,即使月分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