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川西南彝族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概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时期是川西南彝族构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土著乌蛮与迁入乌蛮相融合,形成川西南彝族的核心部分。东蛮、马湖蛮、虚恨蛮内的乌蛮逐渐与其范围内的大部分白蛮相融合,并与在其南边的土著乌蛮、迁入乌蛮共同构成了川西南彝族的主体。本文论证了勿邓与乌蒙通婚,勿邓部落是彝族,不是西番,勿邓没有南迁会无县、建昌城没有移到德昌境内,阿逼蛮是白蛮并逐渐融入彝族,栗粟蛮不是傈僳族,栗粟蛮和虚恨蛮与明代彝族木瓜夷是渊源关系,丰巴部落、泰国、苴伽部落与鹿、近代彝族的海里源关系。指出廓清道部落即三王蛮、东钦蛮即东钦部落、新安城六姓蛮即那部六姓。订正了史书记载中的错误。对众多部落、民族的分布、演变及是否属于彝族作了简要论述。对不少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独立见解,揭示了川西南彝族在这时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摘要]水西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地区,明末清初形成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穿青(未定民族)等族体在内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彝族势力急剧萎缩,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彝族族内关系、彝族与其他民族族际关系、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重塑了这一地区民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从人口数量和分布区域看,乌蛮是大理国的主体民族,在大理国时正经历着以氏族(姓)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向更高阶段的社会组织"部"发展,研究大理国境内的乌蛮和乌蛮到底有多少个"部",以及乌蛮在大理国境内静态和动态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化,可以达到拓展乌蛮源流史研究的目的,进而丰富民族史学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4.
唐初西南地区的一些族群被称为乌蛮或白蛮。乌蛮、白蛮最初虽是普通称谓,但却有一定的客观含义,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时空位置的整体性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乌蛮、白蛮主要分布在古代巴蜀西南徼外的腹里地区,基本上以氐羌族群为源,在与其他族属特别是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交往和影响中,经过若干世纪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发展而来。其中汉代的叟、昆明及摩沙夷演化为乌蛮,保持了较多的古氐羌族群的特点;而僰人则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邻国柬埔寨的发展历史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有关柬埔寨民族的起源和扶南王国的发展问题史学界一直颇多争议。柬埔寨民族起源于我国古代云南境内的昆明族(即吉蔑族),昆明族南下至今日的柬埔寨,建立了扶南国和真腊帝国以后,才构成柬埔寨民族的主体。现代的柬埔寨是在古代扶南王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蒙古帝国和之后的元王朝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有效治理,把云南的政治中心从洱海地区东移到滇池地区.为了达到此目的,蒙古帝国首先以云南的主体民族"乌蛮"的"部"为基础,设置了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元代又在万户府、千户所的基础上设置路府州县,这些举措使云南行省得到了稳步发展,奠定了明清以后云南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也促使"乌蛮"由单纯的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朝着现代民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宋代泸属羁縻州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刘复生《宋代“泸夷”非乌蛮集团的民族成分》等文基础上,对宋代泸州所领羁縻州的州数、州名、獠人群落分布,以及獠人、乌蛮、羿子等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和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是我国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我国现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特别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本文主要从原东满地区朝鲜族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主线,也附带一些其他地区朝鲜族抗日斗争的情况,借以阐明朝鲜族人民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与杰出贡献。(一) 我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地区,既原东满地区,约占朝鲜族整个人口的43%。朝鲜族最初是在十七世纪末开始由邻国朝鲜陆续迁来。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  相似文献   

9.
<正>彝族的晚近分布,通过乌蒙山似乎就止于黔西北毕节,但从历史上考察却不止于黔西北.黔西北习水、赤水两县,与川南跨长江两岸的沪州毗邻,据《宋史·泸州蛮》记载,在宋代尚有“乌蛮罗氏鬼主”.此乌蛮据《通考·四裔五》引《桂海虞衡志》记载,“其人多深目长身,黑面白牙,以锦缠椎髻,短褐徒跣,戴笠荷毡”,这全是今凉山彝族的体形和装束.宋代以后,这里的“乌蛮”或融合于汉族中,或已它徙.现几乎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南诸少数民族火葬历史悠久 ,而对于其来源 ,学者多倾向为历史上的氐羌 ,这样就形成了今西南各少数民族一直都循习火葬这一认识。就此 ,本文试从西南民族“火葬氐羌说”自身依据出发 ,来讨论这一认识的不充分性 ,并以彝族和纳西族为例 ,从民族自身认同出发 ,指出 :彝族和纳西族并不认为其一直都是循习火葬的 ,相反 ,在行火葬前曾经历过其他种种葬式。  相似文献   

11.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西域蒙古人融入维吾尔族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经济生活方式由游牧逐步走向居的农业生活,其宗教信仰也由萨满教、佛教改为信仰伊斯兰教,其语言文字也逐渐改变为操察合台语了。由此,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逐渐融入当地的维吾尔族之中,为叶尔羌汗国时期维吾尔族发展为一个近代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入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这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法是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障,对民族法法律地位的合理定位将有助于民族法的发展。在我国传统法学中,民族法一直处于宪法的次部门法地位,但实际上民族法具有独特的调整方法和独特的价值追求,且目前民族法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民族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使其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族法虽巳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结构体系,但民族法的建设远未完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应从加强经济性立法,教育性立法,以及树立其权威性、强制性入手完善民族法。  相似文献   

14.
伏羲 廪君 白虎——巴人族源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以及口碑材料指出巴人为伏羲后裔,其先祖后照南迁至巴陵,号为巴人;因尧、舜、禹三代连续不断地攻伐三苗,被迫西移至鄂西长阳武落钟离山.巴氏子务相与四姓争神获胜,被立为廪君.其后,廪君率其族继续西移,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巴人之族徽由鸟而蛇而虎,最终以白虎为图腾.同时,本文对白虎图腾的象喻意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白虎图腾以其祥瑞、骁勇、善变、凶残等图语对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不同区域出现了崇白虎、赶白虎、杀白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5.
靺鞨族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它是由勿吉族发展而来的。勿吉族生活地区由于出产并向中原王朝进贡一种被称为靺鞨的红宝石,因而靺鞨也就逐渐成为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了。靺鞨成为族名后,开始单指某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后来发展到多个少数民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相似文献   

16.
怒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怒江峡谷中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民族传统教育为主的村寨教育执行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功能.同时,村寨教育在不断地制造"性别差异",它对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外交保护是国家保护海外国民最重要的法律手段之一。国家实施外交保护的首要前提是国籍持续,即个人或公司从发生损害之日到求偿提出之日持续地具有保护国国籍。如果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上个人或公司都具有保护国国籍,那么可以推定这期间的国籍状态是持续不断的。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国籍持续可以存在例外,其中"国家继承"和"公司因损害而终止存在"是较为特殊的情况。但就个人而言,国籍变更后,现国籍国不得针对原国籍国就该受害者所受到的损害实施外交保护,除非原国籍国放弃反对的权利。中国的政府声明没有明确涉及该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在该领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法律规范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8.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吉狄马加作为当代著名彝族诗人,是较早具有族性意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其创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归属感和对本民族的爱,当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包围和消解的命运时,他把传承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使少数民族文学彰显出其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