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休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两个维度,前者体现了鉴赏标准的乌托邦想象,后者则彰显了休谟对审美趣味多样性的认同,休谟未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张力因而两者处于断裂状态。  相似文献   

2.
曾耀农 《南都学坛》2001,21(4):53-57
香港影片《星愿》与好莱坞影片《人鬼情未了》都是描写人鬼之恋的悲剧片子,但却流露着各自特定的文化精神:前者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代表,虽然是悲剧但是以快乐结局收场,故事缺少激烈冲突,以人人相和为审美追求,后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进取精神,故事充满矛盾冲突,最后以悲惨结局收场;前者中的人物是古典式的,后者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前者叙事速度慢,倾向于诗意化,在造型上多用中国画的白描手法,后者叙事速度快,倾向于小说化,充满了西方的绘画色彩;前者表现了几千年伦理道德对国人情感的压制,后者则高扬着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经由审美达至自由是审美功利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取向。在精英文化时代如此,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这种期待仍然具有现实性,只是实现自由的取向不同。在精英文化时代,人们寄望于审美实现的是一种积极自由;在大众文化时代,人们寄望于审美实现的是一种消极自由,后者显然比前者在当下更具现实感。审美积极自由取向靠感性生命的无限张扬来实现自由;审美消极自由取向依靠一种有限理性来透视美的表象以实现一种有限的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取向是一种昂扬的战斗姿态,消极自由取向则是无奈之下的逃避姿态。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是理论姿态,而后者则是一种大众实践状态;前者寻求无根基的超越,后者寻求超越无望之后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犹太民族与吉卜赛民族有很多极其相似的方面。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被迫流浪,后者则是主动流浪;前者有着精确的民族符号与记忆,后者则处于一种不甚清楚自己历史的模糊状态;前者是犹太教指南下的会堂集中生活,后者则是没有固定宗教的团体流动;前者通过努力终于重建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后者则继续重复着祖辈的流浪轨迹。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鸟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思想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种主要形态:宗教乌托邦、政治乌托邦和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是乌托邦思想的现代形态,它直接呈现为美学和艺术理论;反面乌托邦特指二十世纪西方曾流行的一种文学,多以构想恐怖、非人的世界,反对机器对人的统治而著称。审美乌托邦体现的是乌托邦精神,反面乌托部体现的是人的忧患意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作为人类文比精神的两种主要类型,乌托邦精神与忧患意识从两个不同方面体现了人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乌托邦精神同忧患意识是互补的,二者携手并进,使人类文明亘古长新。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维持人类生命活动而展开的,审美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但审美活动是否有直接维持或开发生命的价值,美学家们的见解并不一致。许多人习惯把审美活动看作是道德、法律、政治、宗教、科学等人类诸方面文化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它通过对上层建筑和其它意识形态施加影响而参与生命活动;反对者则认为,审美直接参与人的生命活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这两种看法各有缺憾,前者使审美缺少独立的价值,后者则可引申为审美是生理感官欲求的缓解,其价值同样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认为,审美在参与其它文化活动时,其出发点是人的生存需要,使这些活动更贴近于人的生存努力;另一方面,审美把作为人类文化精粹的理性品质贯彻到感官的直观特质中,  相似文献   

8.
反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对权力的解构和对政治的诉求,但这种诉求即使在最强烈的时候也没有演变成政治革命,而是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反叛和对艺术形式的丰富,妥协为一种关于政治的想象和有限度的实践,并具体表现为对"乌托邦"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概念的推崇。在激进的反文化者眼中,乌托邦就是无政府主义;在稍有节制的反文化者眼中,乌托邦就是公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反文化者都不可能将其作为可行的政治秩序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但他们在此过程中秉持的批判观念,对人本身的尊重,对更好社会形式的向往以及它提供的可能性,是反文化为政治留下的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叶旦捷 《东方论坛》2011,(3):59-63,85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小说与哥特式小说同属鬼怪小说,它们都使用"灵与肉"、"罪与罚"、"死亡与复生"、"此岸与彼岸"的母题。但是,前者关注"灵"与"肉"在人身上的地位,后者则关注"灵"与"肉"的冲突;前者根据"人"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后者则根据"神"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前者表现"死亡"悲剧时关注面比后者更为广阔,使用"复生"的母题也比后者更多、更积极;前者的"彼岸"是"此岸"的翻版,两个"世界"的关系是"隔而不绝",后者则将"彼岸"描述为未知的世界、将两个"世界"的关系处理为完全隔绝。因此,《聊斋》中的鬼怪小说具有独特的"中国式"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与其说张中行是国学大师,是哲学家,不如说他是守护常识的睿智老人。他所守护的是常人的常情与常识,是文学和学术的常识。通过其著作,他区分了两个层次的常情和常识:一是作为第一天性的天命之性(食色等),二是作为如何对待天命之性的文化习俗(第二天性)。前者只能顺,后者则必须加以反思。因为人类文化常常有违反常识的乌托邦冲动,这种乌托邦冲动又往往以未来的理想来牺牲常人眼前的常情。在乌托邦盛行的20世纪,张中行对常识的守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当前社会审美需求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文化整体发展和前进运动中差异性与共通性相交错的历史大背景下,首先以人类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展开论述的逻辑起点,继而从民族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诸多层面,分析了社会审美需求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可变性(易变性)。然后,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人生这五个具有关联性的方面,阐明了当代的审美走向,在常量与变量互动中所呈现的趋同性。最终得出结论,需要建立一个以多元化为主构架、以和谐化(或自然化)为主焦点、以创新化为主诉求、以综合化为主轴线的四维审美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斯坦贝克的文学作品一边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广泛欢迎,一边又受到批评界一波又一波的激烈批评,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文坛上罕见的"斯坦贝克问题"。这里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成果,也有失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检讨,从而分清是非,促进斯坦贝克小说研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审美文化的主体概念。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根据城市审美文化主体数量众多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将主体审美需求划分为“直观的审美需求”、“趣味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三个层次,最后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能力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了626名不同背景条件的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结果表明:(1)青少年审美情趣具有娱乐性和年龄特征;(2)青少年审美评价标准泛化与感官化;(3)青少年审美追求具有形象性;(4)背景因素对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既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技能、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席勒对审美之维的理论思考,内蕴着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逻辑向度,他对审美独立的界定,既沿袭了康德的学说,又突出了完整的人性主张。对审美效用的思索,我们看到了席勒对美学的厚望,而这也导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席勒通过对古代希腊的遥想,将我们置于完美的乌托邦世界里,现代人特有的理性精神,又召引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审视。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兼具读者、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复合多元的过程。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再现时对目标读者审美期待的满足,都将决定译作的品位和水平。研究译者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构成,有助于从传统的对结果导向的翻译标准的研究转向对过程导向的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的社会教化及个体审美内化.审美社会使审美个体得以存在,杰出的审美个体又反过来促进了审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