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别山道路”是安徽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为内涵的一条富民、兴校、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学界以"整体性"概念为灵魂,从三个维度出发去求解这个问题。维度一:重点说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质内涵;维度二:着力探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层级内涵;维度三:致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体系。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的"三维探寻",让我们看清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神。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道路"的开辟与形成,是安农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不断探索的实践成果。"大别山道路"是一条富民兴农、育人兴校、科技创新、培养崇高和塑造灵魂之路。坚持"大别山道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大学+科技园+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办学模式。"大别山道路"为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和范例,孕育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道路"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实践创新,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了山区经济;构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及推广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大别山道路"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发是:"大别山道路"持续发展应探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多层次的实现途径;继续完善农业推广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强化基础教育,实行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当地政府在科技、人才及财政方面的政策扶持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5.
在前期对"大别山道路"特色数据库重要性、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基于TPI系统的"大别山道路"特色数据库运行平台的技术支撑,建库原则、标准、规范,目标数据的采集、筛选及整合三个视角,对"大别山道路"特色数据库建库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确立的社会背景、历史功绩、当代社会环境变化和时代责任,并探讨了推进"大别山道路"新征程的各种措施。同时,采用系统理论,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别山道路"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应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衡阳城市文化建设中,衡阳定位为"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在"三个打造和三个提升"上狠下功夫,即打造"宜居城市",不断提升衡阳城市物质文化水平,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打造"生态城市",不断提升衡阳城市精神文化品位,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打造"和谐城市",不断提升衡阳城市制度文化内涵,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是每个衡阳人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网络环境下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应树立师生党员正确的网络观,推进组织生活与中心工作、与教育管理、与党员素质提升"三个结合",创新组织生活内涵;通过党务工作系统的网络化和党员参与网络化组织生活"两个路径",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创新。  相似文献   

9.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双重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期待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服务"三农"、改善社会整体福利,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性目标,新型金融组织必须在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目标的"双重目标"下行动,这使得其在客户定位、业务经营、风险控制等方面似乎有点无所适从,导致"目标偏移",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排斥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但已有理论和实践表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双重目标是共存的,也是相容的。要在双重目标下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立足"三农",改善自身管理,优化服务,提高经营绩效;同时,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帮助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改善业务经营,控制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组织的"内核",组织是制度的载体和行为角色,制度内核不同,其经济绩效不同;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和主体,而制度环境制约、影响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发展。基于上述制度与组织关系的视域构建一个"三农"问题分析框架,考察"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组织演替的关系,发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挤压,涉农内生组织逐渐消亡、异化,外生组织入侵、占位,导致制度变迁主体缺失,组织演替丧失连续性和动力源泉;违反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导致涉农制度变迁滞后和非均衡;涉农制度变迁与组织演进在制度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中被"锁定",失去良性循环和互动。结论指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交互作用问题,其根源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关系异化,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遭到破坏,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组织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针、新政策,即“十论三农”(重中之重论、统筹城乡发展论、城乡一体化论、强农惠农论、两个趋向论、以工促农论、以城带乡论、新农村建设论、现代农业论、新型农民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科技兴农、农村改革方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着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学习研究邓小平“三农”理论,对搞好当前“三农”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断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关键途径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这正是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切实服务于新农村发展的优势和关键。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培训新型农民、推广扶持实用科技、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等主要途径,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在智力支撑、精神动力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农”问题在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凸显,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和警醒。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观照下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是新的历史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重在实实在在地增加“新酒”的份量和提高“新酒”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精神,以新的视角,从农民幸福感分析入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享有中国特色的“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农业农村发展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加快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明确了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的农业农村发展思想,对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村公共服务是"三农"的短板,严重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破解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重要机制.我国农村初步具备了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条件,使公共服务社区化成为可能: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与实践为公共服务社区化打下了基础;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零距离需求的企盼以及农村面临的社会与经济、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等外部压力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渊源视角看,独立建院前,安徽农业大学从办学模式、大学职能、制度体系、办学定位四个方面初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安农”;在独立建院、下迁农村分散办学、回迁合肥集中办学期间,安徽农业大学开始了“建设什么样的安农”“怎样办好安农”的探索。从时代精神视角看,不同历史时期办学模式的战略选择及其实践探索,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次开门办学”的探索,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实践经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三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完善"三农"财政法律制度日益迫切。在财政体制方面,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法律制度,健全财权划分法律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支持"三农"的财权和财力。同时,还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建立"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三农"财政投入宏观决策法律制度,建立职能分离、分工制约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