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Goldberg认为,动词要想进入使移构式,其论元结构必须与构式的题元结构相融。但是,Goldberg的理论对动词准入构式的动因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根据Ruiz de Mendoza提出的词汇构式模型(Lexical Construction Model)框架,细化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高层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操作,有助于阐释动词准入使移构式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5.
二用“使”字(或“使得”)构成的结构,有人认为是一种动宾补结构,有些人则分别称它为“递系式”“递谓式”“兼语式”等。总之,他们是把“使”字连同后边的名词性成分看做一个语言单位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在“使”字后边可能出现怎么样的一些结构。  相似文献   

6.
五、兼语式的简化“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谓(使动词)+兼+谓+宾(或无宾),现在简化为主+谓+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又说动词活用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举例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之”翻译成  相似文献   

7.
英汉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理据与IC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结构多义联结语义链的比较研究,推理出该构式的语义理据.经过对构式语法和认知语义的探析,对中心语义和延伸语义的识解,指出在双及物构式系统中的实施者和第一宾语的语义限制.不仅识解了双及物构式实施者的自愿性,而且发现了双及物构式非自愿性,使许多在双及物构式的系统中被认为是异常的表达句得以识解,形成了双及物构式的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e,简称ICM).  相似文献   

8.
从构式角度看英语语句理解、改进及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一直未被人们重视的构式意义认知现实性的问题,使我们对英语语句的理解机制有了新认识.构式是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统一体,论元结构在构式意义及英语语句理解中起了关键作用.当然,Goldberg构式语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借鉴Iwata模式基础上,笔者认为若能将动词的动态性意义与构式意义相结合会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有助于语句理解.同时笔者也讨论了构式研究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公益广告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只有让大众从内心接受才能达到公益广告的目的。公益广告的创意必须从受众心理入手,宜采用劝诱提示式、情感式、幽默式、恐惧式、含蓄式等表达方法,丰富广告的创意,增加广告的魅力,使公益广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疑问代词在某些特定构式中同时具有客观的指代义和主观的语用义,其双重语义是词项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构式义压制词项义,使词项义逐渐向构式义靠拢;另一方面词项义吸收构式义,与构式义融合并实现为双重语义.疑问代词词项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反映了词义分析应采取的基本思路,即词项和构式应该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具体词项义是客观指代义和主观语用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以及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人性问题的探讨都表达了人性由后天习得的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伦理缺失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即建立关于人本身——人性的科学,创立一门科学的人性学,以指导人们自觉地按照合乎人性的方向塑造自己,使人人都尽可能地成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态主义文论解析了曾被称为哥特式小说、科幻小说和鬼故事的《弗兰肯斯坦》,指出了这部小说对克隆已经成为现实的21世纪的现实意义,即人在文明的进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指出人类不能盲目追求科学,而要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合理应用科学,使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完善的制度为保证。当前,人与自然协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口压力大、技术水平低以及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故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创新发展思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把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象山阳明与伊川朱子三系,并视五峰、蕺山与象山、阳明两系为儒学之正宗,而伊川、朱子系为儒学之歧出。牟先生宋明理学三系说的形上根据是“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的形上学”融道德与存有、心体与性体、主观性与客观性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文化理想,而且有利于以道德制衡科学与民主,是最完备的哲学形态。牟先生以“道德的形上学”这一圆教模型作为标准,对宋明理学进行分系,提出著名的宋明理学三系说。  相似文献   

15.
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人是神的影像,人性是神的赐予,因此人性不仅神圣而且善良。少数文献表明人具有作恶的可能,但都没有超出人类双重性格的基本认识,即人可能行善也可能作恶,没有证据表明人出于天性而注定作恶,所以古埃及伦理仍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善良的本性使自我塑造成为可能,而培育更是品性完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是涉及社会的选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与信仰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既对立又统一的张力关系。科学使信仰富于理性,信仰给科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与信仰的完美结合便是走向科学的信仰以及信仰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倪匡的科幻小说不以对"科学"成分浓墨重彩的渲染取胜,而是以丰富惊异的想像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与思索深深吸引着读者;在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善恶,思考生命的意义,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和追问;力图通过小说让人们明白人性的善恶及生命的意义,从而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西人性论的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孟子性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基督教教义为评判尺度,对儒学人性论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们认为,性善论主张人只能依靠自身进行道德完善,这种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排斥宗教信仰,而且容易导致对道德真理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传教士们的批评意见既表现了一种宗教偏见,也展示了中西思想在此问题上的实质性的歧异与冲突。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作为生态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备受世人关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来为自身造福的手段,它必须从根本上与人的发展相一致。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存在,一方面,科学技术要通过提高人对自然以及自身的认识来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要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的保护和优化来促进人的发展,如此,科学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其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