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非线性科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线性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关系的辩证分析基础上 ,对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有可能引起另一种科学第二种科学的观点提出质疑 ,但对非线性科学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右脑革命”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现存物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实在都是非线性的和复杂的,人类的生态、经济和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问题。为在非线性的世界中进一步开发人类的创造性,研究了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内在机制,发现非线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方式之间有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了思维与思维方式、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研究了非线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理论对创造性思维方式有极大的贡献,非线性思维最具创造性,有机结合各种非线性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和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消费观的演变历程表明,不可持续消费观最终转变为可持续消费观。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来看,这种转变的实质就是人类在消费观念上由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以非线性思维为思维基础的可持续消费观是人类消费观演变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4.
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是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意识到非线性思维的存在并对它进行诠释,理清它与线性思维的不同,对非线性思维产生的生理基础,对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的存在形式进行探讨,并指出了研究非线性思维的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面对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尖锐挑战,如何理解社会进步问题,再次受到世人关注。分析西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所导致的以形式逻辑为视角,以线性思维方式和传统技术—经济发展观为内核的社会进步观,指出应将社会进步问题置于一种辩证思维视野中加以把握,并阐明社会进步中作为主体的人的进步的意义所在,对社会进步概念作出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6.
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只有在某些特殊领域或情况下,才可能近似地视为线性。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非线性的,但由于自然科学的数理性和实验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自然科学知识学习中要过多地依赖线性思维。基于此,当前在很多理工科高校中形成了以线性思维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囿于,线性思维的局限,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加剧,这严重制约着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实现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是当前理工科高校提升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混沌理论是科学家在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发现并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混沌理论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传统线性科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及人类自身。用混沌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心理复杂的现象,或将社会心理作为一种非线性系统去研究,诸如社会心理的内在随机性、初值敏感性、有序无序性等等,更能反映社会及群体心理的本质特征。因此,混沌理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理论,它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社会科学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系统科学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二十世纪人类面临的新课题———组织性、复杂性、非线性及其社会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组织性、复杂性、非线性系统 ,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方法和系统思维方式 ,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并从五个方面论证了系统思维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思维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借助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部联系。才能变革自然和社会,成为历史发展的主人。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高级过程。它比一般的思维活动更复杂、更艰难,因而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网络技术是与人的精神外化的各种调节过程密切联系的技术,它是一个从语言——文字到今天的计算机——互联网的人类文化沟通交往技术的复杂演进过程。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网络既改变了人们接受、处理、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数字化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社会种种局限、更加开放地进行自我呈现的生存空间,主体在自我呈现中重新建构和塑造自我。数字化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即由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数字化网络技术还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包括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教育和学习方式,所有这些,都是由人类心灵力量解放而释放出的空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思想发展史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社会发展理论受近代简单性科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形成了只注重经济与财富的线性增长,而往往忽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线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社会发展因素,割裂了自然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和社会的不和谐。社会发展是复杂的,复杂性科学能够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复杂变化。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社会发展理论包含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非线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符合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张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引入高校人生观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自身的持续、和谐、积极、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一方面拓展了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内涵,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人生观教育与当前可持续社会发展方向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理念与科技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科学发展观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方向上引导和规范着科技观和具体的科技活动,从而保证科技的健全发展。健全发展的科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能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较好落实。  相似文献   

14.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与价值无涉的科学价值中立论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的社会功效也日益显赫。可以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规范如影随形,不断地规范和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科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愈发密切,科学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因而,只有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关涉,控制和减少科学价值的负面影响,以人类内在的伦理规范和终极价值为引导,才能促进科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增长和稳定的角度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单纯经济增长到综合增长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确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从系统学角度看,增长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对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发展的机理,明晰了发展与增长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稳定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局限于"可持续增长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科学”自然观不同的是,后者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工具以及人类进行理性统治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理性的统治关系。前者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对“科学”自然观辩证的否定,要求应该正确看待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类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最终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完整和美丽。  相似文献   

17.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也是一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谐消费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和谐的消费则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在人们的思想上真正建构起和谐的消费观,才会有和谐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和环境的恶化成为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赋予包装设计以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它不仅要求包装设计与环境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包装设计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风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和主题,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风险理论的发展是与风险社会现实的加剧分不开的,今天的科技进步正成为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源。现代技术风险的危害表现在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及人自身的压抑与统治等多方面。面对技术风险,需要建立科学的技术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机制,更需要对技术发展进行科技政策的调控,这种调控包括科技政策的统筹、科技政策的调整、科技评审的政策导向及科技评价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控能促进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环境物权的本质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物权是对传统物权含义的深化,其中融入了物权的生态价值,并具有不同于一般物权的客体。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作为社会稳定调节器的法律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理念。新《物权法》对环境保护作出了一些规定,但还不能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环境物权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它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确立物权的生态价值即是使环境物权法定,这对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