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学中国化一直是社会学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世纪30年代孙本文率先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并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呈贡县城的魁星阁内有吴文藻、费孝通主持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文庙内有陈达、李景汉、戴世光负责的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这两个学术共同体分别以社区调查和人口普查作为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方式,在社会学调查的理论、方法及取得科学成果等方面实现了社会学的中国化,形成了"魁阁学派"和"文庙学派",成为早期社会学中国化进程中两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对中国社会学及国际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切历史都是当下的历史,学术史选题也跳不出这条咒语,以孙本文、吴文藻、费孝通三个人为例,研究费孝通的文章数量是孙本文的100倍、吴文藻的15倍,而研究吴文藻的文章数量又是孙本文的7倍.然而,学术关注度与学术人物在学术史上的真实地位并不一定相应,在1949年前的中国社会学史里,孙本文是一座不可忽视的山峰.在对孙本文的研究中,基本评价是著述丰富、体系庞大、自成一家,为社会学的中国化作出了独到贡献.孙本文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做"故我在.他是学术社团的组织和参与者、学术刊物的主持人和编辑、学术丛书的主编、大学系科的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官员等等.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对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影响远比一般教授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3.
法社会学存在“中国化”问题。作为高其才教授的一部法社会学著作,《法社会学》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和理论问题。其关注到法社会学中国化的意义并对之进行了努力,体现了中国法社会学学者进行法社会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通过进一步研究就能够继续回答法社会学中国化这一问题:中国法社会学发展方向是法社会学中国化,法社会学中国化的主题是法社会学本土化。只有深化法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才能探索出中国自己的司法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学的文化维度 在中国社会现实和以美国社会学的文化学派为主的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孙本文发展了一种文化主导的社会学立场,从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学中开辟了一种文化的视角.孙本文将文化定义为:"文化为人类调适于环境的产物,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①,这一定义受到奥格本的影响,将功能与起源结合起来.孙本文认为,人类生活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而为适应其周围的环境而不断地创造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事物,这些事物的总和就是文化,文化发挥着使人类得以调适于环境的功能,也正是为了调适于环境,文化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5.
孙本文先生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巨擘,在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本土化和实用性方面功勋卓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所提倡的乡村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无法与盛极一时的乡村建设学派代表人物梁漱溟、晏阳初相媲美,但是在当下重新审视孙本文的乡村社会建设思想则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孙本文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洞察可谓入木三分,对农村社会建设思路的理顺可谓高瞻远瞩。至今,孙本文的乡村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本文认为整理中国社会史料对于社会学的中国化至关紧要并身体力行之.在讨论阶级组织时,孙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史料提出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阶级”问题,这对于探讨中国社会的构成特性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价值.门阀制度或许为六朝所特有,但门阀化倾向却是一直隐含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支配结构之中,并得到崇尚宗法和家族文化的儒家意识形态的支持.门阀化实乃中国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一种潜在机制.这在社会学分析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在中国,抛开家族网络难以厘定个人的社会地位,也无法把握社会的运作.虽然在1949年以后传统的宗族势力遭到打击乃至铲除,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势力死灰复燃.在目前中国社会各类资源的分配和获取过程中,家族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解决之道,恐怕不在铲除门户,而在将门户的发展纳入到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作为一门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引介到中国的学问系统,从最初引入之时便面对着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乃是普遍的社会学理论同具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张力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张力,又如何真正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建立面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成了社会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社会学的中国化,究竟是理论概念上的中国化还是研究对象上的中国化?抑或是研究方法上的中国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发现,潘光旦、费孝通和瞿同祖等老一辈社会学研究者构成了国内社会学研究的古典时代,开启了一系列经典的本土研究范式,并被后来的学者继承下来。当下的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凸显出问题意识的整全性、研究视野的开阔性以及经验研究的总体性三重特征,既是历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历程上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分析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了概括论述。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结构、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刻分析,“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四个主要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脉相承、不断推进的,通过研究,以期对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社会学界十分关注“社会学中国化”问题。这一研究课题涉及到本门学科的理论建设、方法体系和应用领域等各个方面。研究课题的提出和解决要求思考与此相适应的研究手段。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对社会学中国化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社会学中国化进程的简要回顾 ,尤其是对社会学恢复、重建 2 0年来基本经验的总结 ,充分肯定了社会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中国社会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并对社会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关注灾害事实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国家、社会与灾民倾注于救灾的实践.灾害因人的因素而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围绕灾害和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古今中外皆有关注.梳理国内外关于灾害的社会学研究,顺着灾害研究的理路,我们思考了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律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我国法律社会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了我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人员介绍外国法律社会学理论和建构本国法律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状况,并提出了本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和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宗教社会学是“改革开放”后才在中国起步的一个学科。从中国学术界对宗教社会学的学科意识、该学科在中国的主要进展、学科队伍等方面,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宗教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同时该学科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对中国宗教甚至对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社会学结构性缺陷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法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从方法论角度研究我国法社会学结构性缺陷,可以看到该缺陷对我国法社会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方法单一及其由此而带来的研究视野的狭窄和本土法律实践研究难以深入。因此,引入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增加我国法社会学的社会学性,是改变我国法社会学结构性缺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最近似乎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许多学科都在作学科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社会学也不例外,毕竟是处在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大环境中。本文以2006年以来中国教育社会学界的学术活动为背景,整理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与进展,既肯定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是是孔德系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大学派在中国的逐步形成时期。共同的时代背景和本土化的愿望使这两大学派在坚持个性的同时相互借鉴,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建设;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指导方法又使它们的见解与作用相异。但是这两大学派都促进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宗教社会学关于宗教组织的研究从教会教派类型学发展到各种组织理论的广泛应用,已经取得了较深入的发展,而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同时,应在中国宗教的经验层面上形成适合于中国宗教组织研究的分析工具,从而把握现代社会的宗教组织及其特征,最终建立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组织模型。  相似文献   

18.
言心哲一生从事农村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历史上均占据重要位置,是一定程度上被学界忽视的一位社会学家。言心哲的社会学研究包括社会调查以及农村社会学两个部分,主要治学特点是专业功底扎实,注重对本土具体情境的适用以及以调查服务社会的价值情怀。其社会工作研究概括起来有四个特质:第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第二,注重社会工作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第三,重点关注了社会工作参与当时社会建设的本土化努力;第四,其研究体现了当时中西方最新研究成果,更适合与当代形成比较研究。重新梳理言心哲等老一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者的学术研究,在学术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