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灾异说”认为,灾异乃是社会政治问题所致,当局应以改革社会政治应对。主流社会长期以此应对灾异,故对蝗灾也不采取捕杀措施。在唐代姚崇以下以捕杀应对蝗灾的基础上,宋人以全面捕杀为主要手段应对蝗灾,在实践上突破了“灾异说”。与此相应,对“灾异说”,宋代的思想精英们从前人的笃信发展为质疑,乃至彻底抛弃,客观、理性地应对蝗灾等灾异。  相似文献   

2.
对于宋代河北书院的研究,从以往的3所扩充到5所,并对5所书院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书院师生体现出来的理学家教育理念及方法.对比全国其他区域书院发展的状况,宋代河北的书院发展相对薄弱,与古代后期相较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是战争的影响、行政建制问题以及河北地区遭受的蝗灾、洪灾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蝗灾历史和治蝗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蝗虫字源的演变作了考证,对蝗灾发生的过程进行探讨,根据历史上蝗灾的记载次数、蝗灾的猖獗和损失作了介绍,并根据方志上记载的蝗灾地点所绘的地理分布图,与现代蝗灾的地理分布对照,指出有类似的规律性.重点探讨历史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应付蝗灾的矛盾心态.在统治者方面,认为蝗灾是上天对吏治过失的惩诫,必须自我谴责思过;另一方面,迫于蝗灾的损害惨重,又不得不进行捕蝗灭蝗措施.在民间方面,认为蝗灾是蝗神显威,必须虔诚祭祀蝗神,以求蝗神宽恕.同样,由于蝗灾并非祭祀所能解决,民间也不得不进行各种治蝗灭蝗的斗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到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治蝗的专书.指出,天人感应也有其合乎生态原理的积极意义,注意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降低蝗灾发生量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古代救荒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政府及百姓都认识到蝗灾给国计民生带来的巨大危害,对捕蝗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蝗虫的生长周期、生活习性等,采取火烧、扑打、改变种植作物的种类等方法,进行灭蝗活动.制定律法,保障捕蝗的顺利进行.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宋代并依然试图通过祭祀、避正殿、减常膳、求直言等方法,达到消弭蝗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时期,菏泽地区蝗灾爆发频繁而严重。蝗灾给本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和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区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极与蝗灾作斗争,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应对蝗灾的宝贵经验,在预防、抵御蝗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6.
蝗灾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之一 ,蝗灾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组向温家宝总理和有关部委领导呈报了《寄给国务院和部委领导们的一封呼吁信———生态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治理蝗虫新方案》 ,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视和农业部的肯定。本文结合蝗灾发生情况 ,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角度出发 ,分析和探讨了蝗灾情况与危害、可持续治理蝗灾难点和治理原则 ,并从蝗灾可持续治理和蝗虫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北宋蝗灾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危害巨大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北宋时期蝗灾频发,政府对此亦十分重视。本文从蝗灾灾情、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和灾后救济等方面对北宋时期的蝗灾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有鉴于当代的蝗灾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1941~1947年间,豫东黄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汉代蝗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汉代蝗灾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季节性 ,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成灾面积广阔 ,灾情严重 ;蝗灾具有群发性、连锁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蝗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蝗灾是民国时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高度的续发性、继起性,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以及时间长、分布广的特点。自然原因与政治的腐败、战乱的频繁、经济的衰败、文化的落后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使民国时期蝗灾肆虐。蝗灾对当时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猛将军庙"始于宋末,初始祭祀目的与驱逐外族有关。明末再现刘猛将军庙祭祀,清初广为盛行,目的主要是驱蝗。刘猛将军庙祭祀反映了中国古代害虫防治观念从八蜡祭祀、修德驱蝗到刘猛将军作为害虫的对立面、灭虫英雄受到祭奉,反映了一种重大的观念变化,即从通过讨好、敬畏神灵实现消弭虫灾的目的,体现对害虫的"敬",到人类从此不再惧怕、敬畏蝗虫,而是进行力所能及的捕杀。  相似文献   

12.
宋代建立了以各级官府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南宋后期,中央政府仍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采取了医学、经济、政治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控等措施;民间医家是防治疫病的中坚力量,大多亲赴灾区诊治病人,发放药物,公布医方,传播官方医学知识;普通民众对疫病的认识和态度极为复杂,采取的防疫措施也是多种多样。受宋金、宋蒙战争的影响,南宋后期军中和边境地区瘟疫流行的次数显著增加。在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南宋后期社会各阶层继续沿袭了宋朝防疫体系的传统,其中派医诊治、施散药物、建立病房、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依旧是防治疫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清代河南的自然灾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是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造成灾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作者试图通过对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状况的统计分析,揭示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清朝后期湖南旱灾大多为插花性干旱,较少发生全省性大范围干旱。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与干旱延续的时间成正比。若发生在春季耕种期会延误农时;若发生在夏秋农作物生成期会导致庄稼失收或绝收;旱灾造成粮价上涨,还会诱发疫灾和蝗灾;严重的旱灾可能威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人口死亡、社会恐慌和动荡。  相似文献   

15.
清代亳州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亳州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清代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救灾。亳州当地绅民商人及在亳经商的地商户亦慷慨解囊,通过捐物捐钱、降价出售粮米等方式积极参与救助。政府与民间在救灾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两者的结合在救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中的一些举措对现代社会抗灾救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灾害预防思想内容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治水的思想,视之为“事关兴运”的大事,试通过兴修水利防范水旱之灾;二是重视灭蝗的思想,综合运用激励和惩治手段,注意从源头上治理及利用动物界食物链防治虫灾;三是完善仓储制度的思想,重点解决常平仓的功能行使及管理和运作中的规范问题。宋代注重源头治理、制度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思想,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实录》是宋代官史史料的一大总汇。它汲纳了宋朝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原始档案、初级史书《起居注》、《时政记》和二级史书《日历》等史料,进行"编年附传"式的编纂与改造,形成宋代最重要且篇幅巨大的官史著作,然后又为其后的宋朝《国史》、元修《宋史》、编年史、杂史等著作所采掇,成为后出宋史的史料之源。《宋实录》在宋代官史史料的流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刑统》一书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 ,足证赵宋承袭唐制 ;《宋刑统》不是《唐律疏议》的简单翻版 ;由《宋刑统》增加而为《唐律疏议》所无的文字 ,可知宋朝礼法不完全等同于唐代礼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