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昌黎民歌是冀东地区颇具魅力的民歌,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旋律进行形态、旋律本身的展开手法、乐句或乐段之间衔接手法等方面,对昌黎民歌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具体、详实地揭示了昌黎民歌在旋律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斗争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土家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牛角腔"是土家族音乐当中特有的旋律基调,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方法丰富多样,土家族的大型文化史诗"梯玛神歌"唱腔和基本旋律就由"牛角腔"的音型衍变而成。  相似文献   

3.
南音唱腔主要以泉州方言读音进行润唱,它包括文(文读)、白(白读)、方(方言)、官(蓝青官话)、古(古读音)、外(非汉族语音)共计六种读音,其中又以"蓝青官话"读音最具特色。因为蓝青官话语音酷似普通话又不完全像标准普通话,它与众不同的读音叫字韵味存留于古南音的曲牌唱腔中。研究泉腔"蓝青官话"独树一帜的读音及叫字润腔方法,不但可以为南音声乐理论及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南音演唱发声提供一条可行性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庐剧无论在语言、唱腔风格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民间艺人一方面通过庐剧诉说黎民百姓的悲苦命运,另一方面也将坚忍、豁达和乐观的性格元素融入了剧作和表演之中,于是庐剧就形成了以寒腔悲调为主,又带有某些幽默诙谐的成分和戏谑性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5.
南音的音乐体系由曲(散曲)、指(指套)、谱(乐器曲)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曲"又称南曲、草曲、散曲等,其基本音乐结构由管门、滚门、撩拍三项组成。在100余个滚门中,"中滚·十三腔"最具特色,其唱腔最为复杂。凡属"中滚·十三腔"的曲子均由13个不同滚门组成,其复杂的润腔形式让一般"曲友"望而却步。《听门楼》是一首曲牌为"中...  相似文献   

6.
四川民歌是四川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化再现,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演唱突出四川风格,展示"川腔蜀韵",涉及演唱方式的选择运用,在掌握润腔规律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地方语言色彩及歌曲的功能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唱腔设计和润饰,歌唱者把握四川民歌的演唱风格,对传承和丰富具有四川特色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有两种昆山腔,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立的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清唱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引入剧唱昆山腔,演唱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南北曲曲体的变异,昆山腔的曲体指义增强,有了“昆曲”之称;而这时的“昆山腔”或“昆曲”,实已超越了昆山一地的限制,流行南北,成为全国、全民族的“曲”。  相似文献   

8.
“伴嫁歌”是湖南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世代沿袭、代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舞。它以朴实婉转的旋律、缠绵忧伤的音调、诙谐逗趣的表演以及轻松愉快的舞蹈,反映了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与爱情婚姻生活。“伴嫁歌”作为一种民俗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处处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魁力,尤其是衬词衬腔的运用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罗罗腔原是一个流布很广的古老剧种,几经波折,到现在仅见于山西北部灵丘及周边浑源、应县、繁峙及河北阜平等地,因为只有灵丘有专业剧团,所以称为"灵丘罗罗腔",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地方小剧种。2006年罗罗腔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给这一珍贵剧种带来新生,同时也受到学术界的瞩目。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体现于罗罗腔曾经的流布与辉煌、源流演变、唱腔音乐与表演艺术、演剧资料与剧本整理及其价值与遗产保护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雷州歌谣腔旋律具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以四音核腔为动机,运用转位、逆行等手法进行即兴创作;二是do-re-mi-sol与do-re-fa-sol两种核腔交替使用,具有阴阳混彩的调式特点;三是音调中包含着具有中立音律高的特性带腔音;四是窄腔音列级进、小跳为主,与宽腔音列的四、五度跳进加反向迂回进行相结合,体现了"近山远海"的岭南移民风格,独领一方特色。  相似文献   

11.
〔香罗带〕类曲牌是弋阳腔曲牌音乐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曲牌类别,它通过五种腔音列的运用和独特的散板帮腔形式,以及强调羽音与角音的帮腔句和强调宫音与角音的滚唱句等腔韵特征,形成了该类曲牌的羽调式特征,揭开了弋阳腔曲牌唱腔最优美动人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浅析土家族情歌抒情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情动于中而发于声,以声传情。这虽然是古今抒情之共性,但是,土家族以声传情,却有其独特的民族特征:细腻、多样。传情的方式有歌声、器乐声、口哨声以及木叶声、鸟叫声等,这是土家族人的创造。“恋情不把山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山歌,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以情声谱写成的乐章。按谈情说爱的发展历程,土家族情歌可分为相识歌、初恋歌、热恋歌、盟誓歌、相思歌、诉苦歌、反抗歌、逃婚歌等类型。唱腔有柔腔、高腔、拖腔、滚腔、花腔等之分。韵律有押尾韵、头韵、腰韵、插花韵等。歌式有四句头、五句头、三句半等。例如,怀春相识,萌生敬慕之情,所歌之声,为“敬心感者”,则“直以廉”,犹似珠玉落盘,流转轻脆;当情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认为,到了明代,曲渐渐律化,文人创作都是照格律谱填词。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排除存在误解,以为南北曲曲牌在明代便已僵死,音乐几乎已经亡去,只有曲牌格律遗存;文人填词只能参照格律谱,而歌工度曲只能依字声行腔。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部分文人的做法造成的假象——他们因不甚知乐而依赖于曲谱。实际上,直至清初,制曲之道始终是"依腔填词"——此"腔"是"活腔",且是"定腔"。  相似文献   

14.
京剧"样板戏"相对传统的京剧板式来说,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在唱腔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变革和创新在传统的板式之外新创了许多新板式,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板腔体系和唱腔本身;在声腔体系中创新了乐句句式和套腔布局,空前地丰富了京剧唱腔的艺术表现功能;在唱腔设计中创造性地融入了特性音调,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人物个性;在行腔技巧上一反传统戏"曲高和寡"的技巧化倾向,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通俗化和亲和力,为京剧唱腔的创新提供了无可争辨的宝贵价值和不可多得的"样板".  相似文献   

15.
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方言结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唱腔,其中流传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四大唱腔。这四大唱腔在演唱方式、旋律风格上都有着不同的特征,而在其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地域和不同观众的审美情趣的影响,都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6.
京剧"样板戏"相对传统的京剧板式来说,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在唱腔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变革和创新:在传统的板式之外新创了许多新板式,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板腔体系和唱腔本身;在声腔体系中创新了乐句句式和套腔布局,空前地丰富了京剧唱腔的艺术表现功能;在唱腔设计中创造性地融入了特性音调,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人物个性;在行腔技巧上一反传统戏"曲高和寡"的技巧化倾向,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通俗化和亲和力,为京剧唱腔的创新提供了无可争辩的宝贵价值和不可多得的"样板"。  相似文献   

17.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并随华侨、华裔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潮剧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称为泉潮雅调,以后有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称谓,建国以后统称为潮剧。潮剧源于宋元南戏,用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梆子腔、皮黄腔等牌调及潮州歌册、歌谣、小调的唱腔,融汇变革。历代潮剧艺人和社会志士用智慧和血汗,浇灌成今天的艺术奇皅——潮剧。潮剧…  相似文献   

18.
苗族歌鼟是湖南湘西南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一带流传的多声部民歌,其旋律优美,声部和谐,唱腔独特,具有自然朴实的民族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艺术美渗透于苗族歌鼟的各个构成元素,非常注重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的美感;歌词体现出苗民们的内在美;唱腔充分发挥出演唱的声韵美;语言更是彰显了民族之本色。这些艺术美的元素综合在一起,使苗族歌鼟成为一种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其基本特征是不仅以板腔构成唱腔,也以变板和变腔的方法去发展唱腔。和曲牌体唱腔一样,板腔体唱腔也有基本唱腔,它是由上下句为单位构成的音乐结构。而这种结构早就孕育着二六板的因素。这种上下句交替的结构形式从渊源上说,是继承了民歌的传统;从构成原理上说,是基于美学上均衡对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