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安徽省的医学院校和非医学综合院校进行线上调查,旨在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变化及两组人群的认知差异,促进尊医重卫良好社会风气养成。研究显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的比例为91.90%和91.57%,但61.22%的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薪酬水平低于实际付出,该比例高于非医学生(22.14%)。疫情发生后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认为医务人员社会地位高的比例分别提高了34.24%和47.77%,认为社会尊重方面得到改善的比例分别为34.73%和47.61%。疫情发生后大学生群体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有所改善,但医学生对自身职业认同仍不乐观。建议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提高非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宣传引导提高其他社会人群的健康素养,促进营造尊医重卫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非常重视卫生系统的医德建设,设置了专门的医德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加强对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对伤病员的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也会越丰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务工作者为抗击疫情做出极大的贡献,抗疫精神对医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对医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进行调查,并为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福建省26所三甲综合医院的946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医务工作者心理卫生状况,为其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 女性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性医务作者(χ2=7.301,P=0.007);护理部门医务工作者心理状况显著差于医疗、医技和药剂部门(χ2=14.046,P=0.003);年轻的、工龄较短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年龄大的、工龄较长的医务工作者(χ2=11.604,P=0.003;χ2=10.057,P=0.007);职称低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职称高的医务工作者(χ2=8.446,P=0.015);仅有一个未成年子女的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没有或拥有两个未成年子女的医务工作者(χ2=9.369,P=0.009)。回归分析显示,预测医务工作者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显著因素是社会贡献感和社会归属感。应鼓励医务工作者进修深造、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其工作贡献感与归属感,重点关注女性、年轻的和护理部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医学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师、医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医学文献情报信息中心。为适应医学科研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要转变以往读者求知为主动服务的模式,实现"为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提供最需要的知识"的目标。使单一的纸质化图书馆发展为实体加虚拟的现代图书馆,让读者通过现代化服务手段,充分享受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6.
青年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活跃在临床第一线的工作主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与病人的安危、医院的形象密切相关。市场逐利本质伴生的负效应,对医疗工作的核心医疗质量,对医疗市场的竞争,形成了严竣的考验,必然要求加强青年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多向度建设。如职业道德教育导向;职业道德榜样示范;奖罚分明的工作制度的规范约束;设计有新意的活动载体去推动。  相似文献   

7.
医务工作者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这一规律要求医德教育必须根据医务工作者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在此过程中,医学院校与医院应齐心协力,加强合作,特别要注重临床学习阶段的医德教育,防止医德教育的脱节和由此造成的医德品质的滑坡,促使社会医德风尚的整体改观。  相似文献   

8.
对医学院校汉英双语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医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无法应付临床上碰到的各种问题,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医务工作者,外语尤其是英语的水平对于其将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加入了WTO后,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出优秀的21世纪医学人才,教育部要求各大医学院校广泛开展双语教学。这一举措对促进现代医学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其实际操作中的利弊值得我们认真思考。1汉英双语教学的定义及目的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涉…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 :心理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德育工作者 ,而相比较而言 ,德育工作者所占的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具有双重角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认清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关系 ,认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并在工作中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0.
小宇 《北京纪事》2013,(1):44-47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一位发烧和肺部感染的美籍阿根廷旅游者,最后确诊为艾滋病.这是我国医务工作者第一次接触艾滋病。27年过去了,在我国从谈艾色变,到艾滋病知识在性工作者、同性恋人群、大学生、社区、官员、普通人群中的逐年普及,无数人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而那些常年工作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当获得最高的荣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卫生资源的发展历程及问题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及医院床位作为主要卫生资源指标进行分析 ,对建国以来我国卫生资源的发展过程及当前现状作一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卫生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也存在有城乡之间、中西医药之间及各卫生机构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医护比例、职称结构不合理及非技术人员比例偏高等问题。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加大投入、深化改革 ,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出的215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柚取的300名中医临床人才的从医经历及其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医临床人才的成才途径主要有六种形式,分别是跟师学习-从事临床实践至今、本专科院校教育-从事临床实践-跟师学习-从事临床实践至今、本专科院校教育-跟师学习-从事临床实践至今、本专科院校教育-从事临床实践-攻读硕士或博士-从事临床实践至今、学医至硕士或博士学历-从事临床实践至今、本专科院校教育-跟师学习-从事临床实践-攻读硕士或博士-从事临床实践至今.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成才途径的培养效果进行了评价,得知不同的中医临床人才成才途径培养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医高等人才培养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探讨目前中医高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了时代对高等中医人才的要求 ,提出了中医高等人才的中医基础必须扎实、中医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中医教学的实践环节应大力加强等意见 ,并提出了应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认为讨论和解决这一问题 ,关系到今后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 ,也可以说关系到中医教育 ,甚至中医事业的前途  相似文献   

14.
必须规范临床医学选修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形势下临床医学选修课的特点 ,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当前应把握临床医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以创新的思路架构医学选修课模式 ,按教育规律把各门课程及内容序贯组合 ,以规范和科学监控选修课运行过程 ,效益及质量 ,互相分工配合 ,以期构成一个整体选修课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上是一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开放与融合过程 ,其本质特征和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开放型人才。在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的基础上 ,提出通过强调人才素质的开放性、综合性、基础性、合作性、适应性来促进开放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讨论中医中药的发展问题应当以公认的方法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考察,中医中药没有理由、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被废除或告别。中医中药的存在对人类健康事业,甚至对西医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同时,现代中医中药应当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古代中医理论予以充分的扬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参考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建立社区中医药服务公众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以广州、深圳、汕头、惠州和湛江5个城市为例,对广东省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方法:以偏最小二乘法(PLS)为拟合方法,开展广东省社区中医药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结果:广东省社区中医药服务公众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理想,具有可行性。结论:针对测评结果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社区公众满意度测评,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综合质量,改善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美术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目前美术界存在的有些理论素质相对欠缺、美术院校对美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等问题。美术理论作为美术学的重要部分,其研究方法必须首先遵循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合理应用非逻辑方法,把个人感受与生命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This is a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Korea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identity building. Focusing on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binet, the author discusses intraprofessional and interprofessional conflicts between Korean Orient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study, practitioners of Korean medicine institutionalized their practice by emulating the forms and institutions of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rocess, practitioners strategically mobilized “science” and “tradition” to secure their epistemic and political power over contend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voking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as a national disgrace and associating it with the ordeal that indigenous medicine had undergone, practitioners homogenized, expanded, and secured their jurisdictional terrain by both appropriating the techniques and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healers and accommodating values embedded in Western science. For example, contending that acupuncturists and herbalists had been cut off from the current of tradition by colonialism, practitioners reduced these practices to mere technical work and forced them out from the mainstream of Oriental medicine by ensuring that they were never legally recognized as true physicians. Concurrently, when fac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Western medicine into some traditional therapies, practitioners resorted to cultural nationalism. They insisted tha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their own tradition could not be replicated by their Western rivals.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方法论角度对中西医理论范式的通约性问题、中西医结合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中西医理论范式之间既存在着难以通约的一面,也存在着部分可结合之处;中西医结合既存在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又是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目标的长期历史过程;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道路;在当前,应强调中医发展多元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