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2.
船山诗学标志着中国古典诗学进入总结期。本文试图以船山诗学中的雅俗观为切入点来探讨其美学观念。全文主要整合船山雅俗观的理论根据,概括其理论内涵,并最终认为,雅与俗是中国古典诗学审美的思维方式,船山的雅俗观也是船山本人对儒家思想和儒家美学进行“补天”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既是道德裁量的价值标准,又是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雅与俗分别对应着中心与边缘、古与今、上层与下层、精英与大众,既二水分流,又兼摄交融。随着中古文化向近世文化的转型,晋唐时期带有贵族色彩的传统雅文化观念,逐步被带有平民社会底色的雅文化所嬗代。宋代文人一方面以复雅归颂相号召,另一方面又难免随俗波靡,但是崇雅黜俗始终是其主流。宋代文人所建树的新雅观念,既有古典传统的因承,又有化俗成雅的新机。作为时代口号的"以俗为雅",其目标追求在雅而不在俗;不能简单地将宋元以降的文学发展轨迹表述为由雅向俗的倾斜或转变。  相似文献   

4.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5.
宋人雅俗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宋人对理想人格的选择 ,导致了对雅的追求 ,对俗的摒弃 ;宋人对中和之美的再释 ,导致了对雅的追求 ,对俗的批评 ;宋人强烈的民族意识 ,导致了对雅的推崇 ,对俗的鄙视 ;宋人伦理型文化观念与消费型文化观念的互渗 ,导致了对雅的崇尚 ,对俗的贬黜 ;宋人在宋学影响下对理学的大力张扬 ,影响了词论和创作的尚雅弃俗 ;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 ,也推动了崇雅黜俗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文艺雅俗观的变迁与思考——文艺雅俗之辩、变与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之争及雅俗观念变迁贯穿于文艺发展的始终.雅与俗是一对动态把握的历史范畴,也是相互依存的两种文化趋向,必须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加以审视、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是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领域的反映,也是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语境下,雅与俗的对抗与分离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正在弱化消逝,在未来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统的雅俗观念必将变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8.
作家对小说读者的关注、读者阅读期待的改变 ,以及作家读者意识功利指向的摇摆性和文化指向的复杂性 ,对 2 0世纪初中国长篇小说由俗入雅、回雅向俗、雅俗并存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命题,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都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各种著述中很难找到论析雅俗之辨的文字。忽视雅俗很难对文学史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翻开近日出版的《宋代文学通论》,令人欣喜地看到了书中不仅设有雅俗之辨的专章,而且能够对整个来代文学进行雅俗观念的辨析观照。可以说此书厚重的学术份量与对雅俗之辨的深刻认识不无关系。雅与俗是一对相反而又相成的概念,雅俗异势,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和俗的内涵十分丰富。它…  相似文献   

10.
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变奏邢建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一、“雅”原本也是一种“俗”,统治者的提倡与正统儒者的推崇,才有了雅与俗的分野与对峙,尚雅鄙俗也就成了官方文化与正统儒者在雅俗关系上的基本立场,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俗”的原始含义是“风俗”,即某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词体天然具备着一种介质的属性,它穿凿游刃于雅、俗间。中国传统词论对词作之雅、俗评判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这属于传统词论的一种生态平衡,除了证明接受美学的多解性,更可从古代文化思想对词论产生的直接影响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中曾有一次"洋雅"与"土俗"之战,然而都往往被学界所忽略了.其实,这场"洋雅"与"土俗"之战,关系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我们不能不反思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5.
论陶渊明“雅”“俗”并容的审美人生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雅"和"俗",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审美特质却在东晋诗人陶渊明身上得到了最和谐的统一。他儒道调和的价值取向,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吟诗、品酒、弹琴、读书的生活艺术,以及关注田园,追求冲和自然的诗文创作风格,无不在质朴中透显高雅,在超远中浸润平俗,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雅","俗"并容的审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寂"(さび,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第二是视觉上的"寂之色";第三是精神内涵上的"寂之心"。"寂之心"中又包含了"虚与实"、"雅与俗"、"老与少"、"不易与流行"四对范畴。"寂"体现于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则是"寂之姿",是一种摇曳飘忽、余情余韵的"枝折"(しおり,shiori)乃至"细柔"(ほそみ,hosomi)之美,由此,"寂"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词论从三个方面黜俗,又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复雅。黜俗复雅导致词的作者专业化,内容缺乏真情,接受群体缩小,词调缺乏创新,最终结果是导致词的生命力衰退。词体不宜雅化的原因是词的俗艳音乐的属性造成了词体在语言、内容、风格上的封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环境的转变和主要传播媒介的转变(电视取代电影),革命谍战剧再次掀起新的收视热潮,其制作策略也从类型杂糅走向叙事突围,其艺术面貌(俗与雅)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怀旧电影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与20世纪30年代电影中的上海形象相比,怀旧电影中的老上海淡化了政治色彩,被赋予国际化、消费化和世俗化特征。怀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为当代上海形成国际化的目标身份和日常消费文化,制造出一种上海想像,与上海的文化建设构成互动共谋的关系,影响了当下上海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