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瑞  刘建中 《南都学坛》2008,28(2):45-48
吴垭石头村的传统村落文化具有建筑的乡土性、中原农耕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村落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性和传统村落文化要素的完整性等特点,因而使吴垭石头村成为认识和理解豫西南传统村落文化的标本。旅游开发是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开发中要遵循保护古村落建筑原生底本、景观完整性和利益分配公平原则,并采用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户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性”载体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关乎人民生产生活与各类文化遗产,更关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关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与认同.传统村落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非正常”消亡与瓦解不利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文章通过中国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的背景综述,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解读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这一当前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村民对本土传统体育的认同日渐趋弱,传承人才短缺,许多不可再生的优秀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不断消失,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愈加窄小.村落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宝库,保护村落传统体育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依靠地方政府、社会各界、村落传统体育传承群体等方面力量的协作,才能使村落传统体育从消极维护走向积极保护、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统一于村落社区整体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就是要以村落社区为基本载体,通过村落社区的整体发展来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传承。基于南宁市的案例分析发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的机理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村落自治组织引导下的草根文化团体、政社互动下的公共文化事业、资本和市场引导下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需要进一步从村落社区规划、村落产业开发、村落组织建设、村落主体培育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和村落文化保护是一组难以破解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维新的机遇。利用村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传承,恢复文化生态;合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最终达到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特色文化资源丰厚的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鉴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活化被认为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活化是维持传统村落作为生产生活综合性空间的必然选择,是延续农耕文明整体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化解可持续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传统村落活化应着眼于村民、农业、经济、旅游、景观、文化、机制等七个维度,构建具有高度整合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的整体活化体系。通过七个维度的活化,培育内生动力,维系"农性"本质,夯实物质基础,突显文化魅力,营建宜居环境,提升经济价值,完善治理机制,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全面恢复生产生活活动,继续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8.
柔性扶贫:一个依靠乡村自身力量脱贫的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性扶贫是指在乡村价值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一种扶贫理念。柔性扶贫视角下的乡村资源包括乡村农业资源、手工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包括民居、村落、景观等资源,也包括村民生产与生活方式、乡村文化与民俗、乡村社会结构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障村落有机体的完整性和健康运行。柔性扶贫理念认为,村落贫困是由于村落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或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村落正常运行受阻。因此,发现村落价值,修复村落结构,使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健康运行,而不是对原有村落价值系统视而不见地去建立新系统,是精准扶贫理应遵循的重要理念。何斯路村由穷到富的蜕变过程,正是这一扶贫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入口空间是村落景观的重要节点,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古代天灾人祸、多乱不安的整体环境中,"安全感"作为居民对入口空间的一种感知,既是需求也是要求。以浙江传统村落入口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了2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梳理各类文献资料,发现入口空间的"安全感"不仅仅通过景观营造手法来构建,同时也受到生态观、民俗文化的影响,从生态、景观及文化3个方面讨论村落入口空间"安全感"的营造手法,总结不同营造手法在入口空间的不同体现。通过挖掘浙江传统村落的人文、艺术魅力,为现代居住区入口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推动浙江传统人居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9,(5):100-103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而传统村落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乡村优势资源之一,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如何在有效利用传统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村落建筑的动态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建筑文化层面研究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存在技术缺失、制度缺失、个性和共性缺失等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的共赢,就需要我们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研发适宜河南省特色的技术保护体系,创新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建立正式与非正式一体的建筑保护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动态保护的制度体系,提炼个性化的保护模式,建立有效的专家体系,深度挖掘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价值,突出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个性,为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耦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体现家园生息图景与艺术审美价值的物质文化载体,承延着中华民族文明生生不息的审美愿景;是孕育传统文化价值、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文化“母体”,体现着生态伦理、家园图景、艺术观照等精神价值图式的景观画卷。选取湖湘地区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揭示审美价值的物化表征形式和文化表达路径,继而总结传统村落审美价值的共通性。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审美价值以满足生存居住为首要特性,以生命价值活力愿景、生产聚落家园形态、艺术审美观照为主要特征,以农业手工艺文明、家园聚落共同意识与生息生态图景为鲜明特性。汲取传统村落审美价值,可促进现代和美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的保护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格局.本文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案例,在分析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性策略和整体性方法,对具有文化价值一定物质形态的所有遗产资源的保护,必须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地域文化生态的乡土性保护,需要协调、维持和保存村落景观、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其有形和无形的联系.文化多样性保护涉及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注重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育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地域文化的精华,是地域特色文化鲜活的标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传承维新的机遇。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同行。利用村落非遗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恢复文化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从而达到村落非遗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地处城市新区建设核心地带,其自治区级非遗——香火龙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遍布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村落面临快速消失的严峻局面。文章以云南省滇中地区的1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对村落现状问题进行总结和原因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传承、法规建立和村落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面临快速消失困境下的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利用对策及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传统村落已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热点,然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又是令人担忧的。作为我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桂林市临桂区东宅江村拥有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为数不多的传统干栏式吊脚楼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居住环境、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是其吸引游客前来临桂参观旅游的重要原因。运用景观人类学、文化变迁等理论探讨东宅江村的景观重建和非遗旅游化,有助于探索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凝结着本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其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龙山县捞车村和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探讨了湘鄂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在发展中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和经验。研究认为:传统村落的发展要树立整体保护理念,注重自然生态、经济效益、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多样化的开发原则,合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培养地方精英;村民是村落的"活力"源泉,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快村落发展,重建地域自信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相似文献   

17.
影响传统村落建筑演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非村落村民对私人或者公共活动空间的追求,而是取决于传统村落文化的变迁。贵州肇兴侗寨建筑从"木质结构"到"方盒子式水泥结构",再到"下砖上木"或者"外木内砖"的二元制结构的变迁路径,深刻揭示出建筑背后所隐藏着的现代城市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其中不仅牵涉肇兴侗寨村民对其传统村落文化排斥与迷失,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向往与追求,暗含肇兴侗寨村民、当地政府、游客等多方利益与文化诉求的博弈和互动,还关乎在旅游资源商业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原生态保护问题。基于此,该文认为应该通过控制过度商业化的发展态势、将特质文化保护区与居住区相分离、产权置换等方式,寻求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构建乡村公共文明语言景观对乡村语言治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比较缺乏对传统村落语言文明的实证调查,故以语言景观理论为视角,以家风家训、敬惜字纸等传统形式,展现传统村落礼仪文明语言景观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解读文化墙、公示栏、数字技术与语言景观的交互关系,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公共语言文明。乡村公共场所语言文字规范性不足、村民语言文明素养不强、乡土语言文明资源传承乏力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可通过加强对国家语言政策的宣传引导,重视提升语言文明素养和语言服务,传承保护优秀乡土语言文化遗产等路径切实推进乡村语言治理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文化保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村落社区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而村落社区文化组织人才的培育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村社区组织人才的培育必须与村落社区重塑相结合,对村落社区进行组织化再造,让人才培育融入村落社区日常生产生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村落社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才能为整个农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提供坚实的组织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典型家园空间的聚落共同体和文明汇集的共栖地。湖南乡村正处于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乡村社区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的时期,而现代乡村社区培育既包括社区空间的合理营造,也包括凝聚家园共同体精神的社区文化建构。湖湘村落蕴含的空间伦理、审美观照和“家园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乡村社区文化培育的基础。探究传统乡村景观中的空间特性、艺术审美、家园共栖意识等社区精神的现代延续与话语转型,是培育现代乡村社区文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