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佤族妇女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佤族男女基本是平等的。随着农业劳动的分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性别制度的逐步建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佤族妇女的宗教信仰,发现男性在宗教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而佤族妇女则更多是追随者,且信徒众多。在宗教信仰活动和仪式中,佤族妇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礼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早期人类尊神祈福的宗教典礼,自西周以后逐渐成为国家统治的辅助工具,具有约束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的思想精华,尽管时代不同,内涵存在差异,但是传统文化之"礼"的精神,却是可以服务于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  相似文献   

4.
佤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具有独特性、生动性和可感性,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传统伦理道德的折射、审美追求的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妇女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兀儿"是佤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吹管乐器.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兀儿"成了佤族死者生前显赫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佤族人对"兀儿"充满恐惧.但用"兀儿"演奏出来的丧葬音乐却具有抒情、欢快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蕴涵了佤族人尊重自然、客观看待死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云南怒江傈僳族的宗教信仰李月英滇西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有两种宗教信仰,一种是傈僳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另一种则是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原始宗教相信灵魂存在,灵魂不死是傈僳族宗教信仰的思想基础。与许多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一样,由于...  相似文献   

7.
"礼"从本质上讲是在神话思维影响下宗教仪式的变形再现,是尘界与灵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先秦儒家作为"礼"的继承者、倡导者和整合者,其体察的"礼"有诸多内容,其中最能表现"礼"之意涵并展现儒家之积极作用的是"祭祀礼"。祭祀礼完整展现了"礼"沟通"圣"与"俗"的意义,并通过对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的仪式表达阐释了"礼"所蕴含的一种原始意蕴。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前的黎明之光,是原始文明的最高成果。古典神话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如佤族距离人类的童年时代不到百年,他们还在以神话的方式思维着,他们还在创造着神话,他们的神话是活形神话。对两种不同时间段的神话———古典神话与现代佤族活形神话进行比较,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而展示神话发展的真实历程和佤族活形神话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佤族孝道文化主要包括善事父母、尊敬老人、孝敬是"礼"、尊祖敬宗四个方面,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0.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1.
古礼探源     
一、从死亡祭礼到儒家之礼一百多年以前,英国人类学家,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B·泰勒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以大量的人类学材料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建立了原始宗教的理论.其后,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在其《金枝》一书中,也对原始宗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性的阐述。时至今日,无论人类学家或历史学家都毫不怀疑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原始宗教信仰,而且越来越  相似文献   

12.
佤族孝道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善事父母、尊敬老人、孝敬是“礼”、尊祖敬宗四个方面,佤族孝道文化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是一部蕴涵原始文化的古代典籍,反映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原始信仰。原始宗教信仰作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山海经》植物神话中有大量记载,主要体现在载日神树、变形神话等方面。通过梳理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可发现相较于今日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承载的是十分现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原始宗教信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为了解决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属于精神活动领域.就内容而言,原始宗教信仰反映了人类关于自身生老病死及其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客观现象;就形式来说,原始宗教信仰显然是充满着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处处体现出非科学的特征;至于性质,透过荒诞离奇的形式,原始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人类关于与生存问题有着直接关系的社会、自然环境客观因素的朴素科学认识.这样的认识同样适用于对自然崇拜的把握.只有那些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存于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才会进入到其信仰和崇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解放前,佤族人民经济不发达,生产十分落后,生活贫困,习俗原始,就是苦于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解放后,佤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在群众中推广和使用。因此,严重阻碍了佤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本文就推广、使用佤文的必要性,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求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16.
荀子礼学根源于原始宗教的瓦解和人文精神的觉醒.天代表巫筮传统,人代表理性传统.天、人内涵经历了一个从"绝地天通",到"不语怪力乱神"、"尽心知性",再到"明于天人之分"的衍化.这是荀子礼学的理论之根.  相似文献   

17.
对礼与法起源的认识,至今存在一定的偏误和模糊之处。王国维将"礼"字的本义解释为"象二玉在器之形",虽影响深远但不合造字的初义。礼字所从的豊(■),从二玉从壴,会意"用玉装饰的贵重大鼓",正是礼乐原始场景的仪式标志。远古祭神之巫术礼仪的另外两项显性的仪式特征,则保留在"巫""舞"二字的形体中,即巫字从収,像两手奉玉以事神之形;舞字从舛,古文字形像手持两串牦牛尾(一种舞饰)以起舞。发展演变至商周时代的大型礼典中,巫者一人已扩展为一支规模性的乐队和舞蹈助祭人员。同时,礼的概念也渐趋丰满,形成"经礼"和"曲礼"的两条主干系列。"法"字本义训作"刑",可与《书·吕刑》所记的苗民"五虐之刑"相印证,其中包含的一项重要信息,即刑法的起源从兵刑合一的政治模式中分化而出,兵刑分离为两大系列要到西周以后才基本确立。同时,礼与法的词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重引申,产生外延伸缩和概念交错的复杂现象,时代是在战国诸子时期。荀子的礼法学说是在吸收了《管子》或相关理论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构建的结果,韩非子的思想乃是荀子学说的延伸,在逻辑框架上并未超出荀子的礼法体系。在广义的制度,即章学诚"政教典章"这一层面,各...  相似文献   

18.
从原始古礼之美到中央朝廷之美的演进,最后落实到威仪上。从语汇上,是从空地之礼的義,到社坛之礼的宜,到祖庙之礼的畏,最后定型在朝廷之礼的威仪。朝廷威仪有西周分封制和秦汉集权制两种类型,但基本思想相同,即有容乃大的胸怀(德)和战胜一切的暴力(威)在美感形式(仪)上的统一。天下观和等级性是威仪作为朝廷之美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改火礼"是始于上古,废于隋代的一项原始礼仪.其本义是在四季点燃新火,以庆祝新生,驱散病疫.然而象征着生命的火种在春、秋两季均受限制,成为季节性的禁忌,唯独夏季可以破例免受禁忌约束."改火礼"禁与不禁的特征说明中国上古时代存在两大行事准则:一为顺天行事,二为顺时而动."天象"和"时气"因其在远古时期具有指导人事的重大作用,因此成为古人的崇拜和研究对象.而这两大原则对起初礼仪的构建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佤族儿歌是佤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佤族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教科书;是记录佤族刀耕火种生活,反映佤族儿童真实生活的历史文献。佤族儿歌可分为婴儿歌、童谣、孤儿歌三种类型。佤族儿歌风格自然朴素,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格特征;常以生活物象为题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