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全球化的核心理念与文化内在结构之间关系的视角去审视文化全球化,发现文化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是以一种悖论式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方面,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各民族文化内部固有的结构形态,各民族文化仍以其独特的面貌存在并发展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将会在各民族文化多元交流、对话和碰撞中融合重组为一种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新文化类型———“世界文化”。作为文化全球化的两个互动的方面,文化的多元化共存和一元化趋向不仅是同在的,而且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都市中,一方面,乡村文化、城市文化、各民族文化以及 外来文化共同编织了一幅多元文化的图景;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在冲突中不断融合,也使都市文化呈现出一元化倾向。这一看似矛盾的"一"与"多",其实并不矛盾,都市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在实质上都是多元文化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和政治方面介绍加拿大境内“在彼此容忍、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不相融的一个民族”和加拿大政府面对“民族马赛克”这一客观事实“奉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做法。在最初,多元化的文化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但近年来,“多元文化政策”显得不太灵了。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在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加拿大到底如何发展变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的文化演进到今日,可以说,全都具有某种“多元化”的特征。但是,没有那一个民族的文化会比美利坚民族的文化更具有那么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了。而且,这里显现的是一种蕴藏于整体民族文化之中的“多元化”特征。所以我说:美国文化最最明业的,最最基本的是它的“多元化”。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美利坚文化的这种“多元化”特征愈来愈明业了。  相似文献   

5.
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化趋势,美国文化面临着一种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销其政治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大力推动其大众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渗透,试图使世界文化“美国化”;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由于其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少数族裔文化发展诉求和文化冲突。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试图对美国文化的这一悖论进行分析,揭示美国积极推动全球化的真正目的,透视美国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和矛盾,特别是对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进行分析,提出美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融合与多元化的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营构“乡土中国”的文学实践需要从发生学的角度予以考量。“居城怀乡”的创伤体验勾联了“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深微关系,也表征了其所集聚的悖论性的思想渊源。作为一种现代认知装置的“返乡旅行”照见了一个“民族的旅行”,开启了“乡土中国”的发现历程。有感于文运的堕落和乡土德性的流变,作家将“重构经典”和“民族精神重造”统合起来,自觉融入于现代知识分子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文化传统中。沈从文这种从边缘求其资源的想象方式有效地融通了乡土与都市的关系性和能动性,也赋予了其乡土中国书写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传播的时代,多元文化出现了同质化趋向,文化强国利用自身在大众传媒领域的优势,疯狂的向其他国家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理念。影像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介质,对世界人民进行视觉上的“狂轰滥炸”,文化霸权在影像的俺护下迅速排挤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在大众媒介责任和义务缺失的情况下,文化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8.
文化全球化将民族国家融入世界,呈现出文化同质化、一体化趋势,影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流失去了平等性和交互性。全球性文化公共领域是各种文化的合力和张力形成的一种“场”,它为不同文化提供一个进入主流话语的途径,促进各国文化的平等开放、普遍交往和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一些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的小族群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最容易被涵化。这些民族的物质文化越来越趋同于相邻民族或处于强势地位的民族文化,而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则随着老人的去世而成为遥远的记忆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强化地方性知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价值,使人类文化继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能够做到“美美与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肖像油画是具有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本土油画,创造出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和"乡土写实绘画"的美术创作风格,使少数民族肖像题材升华到更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中,也表达了艺术家们多姿多彩的艺术追求。在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民族特性极易丢失的今天,少数民族肖像油画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注重理论探究,从多种角度凝聚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习俗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两种不同的规则体系。各少数民族的习俗规范总体上与国家法是同处于一个法律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的使命。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习俗规范中的优秀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立法中进行有益的借鉴,使地方的国家制定法更能接近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的现实,有利于实现习俗多样与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日益形成正比甚至平方正比关系,以前的城乡剪刀差如今日益恶化为城市等级剪刀差。随着大都市轴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等级差距拉大,使得宏观层面上的不公平反而加剧。都市化竞赛的结果是使大部分中小城市变成大都市的附庸;大都市则成为资源高度集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轴心。这就是城市的立体化结构造成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大都市轴心化趋势。西方大都市的没落和中国大都市的繁荣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式后发式发展优势的体现,而从深层解读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大都市发展同样需要走向“后大都市”的转型——从繁荣转向寂寞。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区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生活、资本形成和国际竞争的主要空间尺度与结构,大都市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通常是由传统城市化转入大都市区化阶段的分水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阶段转变的关键时刻。轨道通勤圈是界定大都市区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别大都市区与蔓延式大城市及城市群的主要准绳,市郊通勤铁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在大都市通勤区内以TOD模式实现居民职住平衡,改造传统大城市由于时空阻滞导致的各种城市病,提高各大都市区的社会经济活力,才能引领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与布局,并支撑相应城市群的形成。必须尽快研究我国大都市区的官方定义,填补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缺环,把各百万人口以上蔓延式的传统特大城市转型为现代大都市通勤区,并将政府的行政组织与权力结构进行相应尺度的重组,避免由于行政碎片化的延误而付出过大代价。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转型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的转型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民族、民俗文化工作者应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加强其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校内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文化多样性渐渐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进入了全球市场竞争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欧洲很多城市都通过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复兴城市的民族历史街区,实现城市文化多元化。改革开放后,城市旅游为中国民族历史街区提供了生存的机会。以西安回民街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借鉴国内外发展案例,分析旅游对于复兴民族历史街区、打造城市多元文化的作用,为未来城市多元化发展和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一个前瞻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也给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带来压力和挑战。全球化过程中的市场原则将弱化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优势,其效益导向将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全球化的推进将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侵蚀。我们要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参与和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优势,应对挑战。要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完善,充分行使自治权,制定特殊政策和措施参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藏族茶文化出现于吐蕃时期,其发展历程依次经历了知茶、需茶和嗜茶三个阶段。藏族茶文化兴起的每个阶段几乎与茶马贸易不相分离;茶马贸易又以茶文化在藏区的传播为依托。一方面,官营茶马贸易的开展加速了藏区茶文化的传播,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形成;另一方面,官营茶马贸易的产生本身又与中原茶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相关联,当少数民族有了用茶的需求时,才能为大宗茶马贸易的开展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了社会、文化转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巨大中击.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兴旺发达之路.没有现代化、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但是,一旦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该民族文化的消亡.如何帮助这些少数民族稳定地进行社会、文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在转型期注意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