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丑"在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由于"丑"和金院本、南戏、杂剧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元明戏剧的伎艺形式中"还原"宋金时期"丑"的表演形态。"丑"得名于"纽元子",通过滑稽的化妆和古怪的表情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态逐渐成为一种表演模式。在金元时期,人们不把它称作"丑",而冠以"净""外""末""梅香"等称谓,但是它们的表演形态实质和后世的"丑"一致。"丑"的戏剧性随着表演形态的发展而增强,戏剧脚色体制也随之完善,表演伎艺被艺人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2.
“伎艺”一词,在我国古代是一囊括各种表演形式(包括技巧)的泛称,如:“伎艺毕给则贤”,“伎艺虽多,未有益也”。纵观伎艺发展,宋代是一非常重要的时期,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的辉煌。宋代伎艺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一、宋代伎艺概说 宋代伎艺,最初统称“百戏”。诸种伎艺混杂无类,“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扮、商谜、合星、乔筋骨、乔相扑、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迄至南宋,“百戏”之内开始有了细微分类。“百戏,……相朴争交,……别有使拳,自为一家……。踢弄,……上竿、打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宋代说唱伎艺之一,鼓子词是因为歌唱时以鼓伴奏而得名的伎艺。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而且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就如本文提到,小令或慢词构成的月令体等乐曲形态、词的连章数、乐器使用、表演体制等皆由创作者,即演唱者选择。鼓子词形式愈来愈变得多样化,譬如,从乐曲形态发展到叙事形态,从专用鼓伴奏发展到管弦乐器,但这并不偏重于一个方面。因此,虽然后来出现了新的形态,却仍然与已有的形式共存而创作。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以前优人的优笑表演中,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要素用口语说故事,已经有所表现。由汉至隋,俳优表演中说的特征被日渐放大,与口头小说合流,在以娱乐为主的同时又增强了故事性,成为俳优伎艺中的一个独立表演项目俳优小说。俳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特征,是唐前说话伎艺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戏剧的主要形式指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体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话剧在中国出现仅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十九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中国戏剧发展史,即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来源不止一个,其发展线索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上古时代出现的诗、乐、舞三为一体的各种歌舞形式;西周出现的“俳优”伎艺;秦汉出现的“百戏”等等,这些表演艺术都孕育着某些戏曲表演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诗歌、音乐、舞蹈都相当有水平。《诗经》是乐歌,有的还是舞曲。所以自产生起,便为周、鲁的太师和乐工所记录和保存。孔子就曾对其作过整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民间流行的乐章,残存于《诗经》的《齐风》、《曹风》之中。齐国的《韶乐》曾经被孔子誉为:听过之后,竟“三月不知肉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瓦舍勾栏的百戏伎艺演出名目繁多 ,可概括为歌舞伎艺、表演伎艺和说唱伎艺三大类别。宋元戏曲作为一门高度综合艺术 ,主要是在瓦舍勾栏融合多种伎艺发展起来的。检视宋元戏曲所融合的几种主要勾栏伎艺 ,可以反观瓦舍文化所带来宋元戏曲的繁荣、变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魏晋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段,伎艺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传播主体的多元构成;二是跳荡的发展态势与传播手段的灵活多变;三是信息的及时捕捉与伎艺的整合、传播。这些新面貌的出现,催发了戏剧不断走向成熟,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口技,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历史渊源是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年代的,如果把春秋时代楚国的优孟作为戏剧的起源或萌芽,那末当然也可以把齐国孟尝君田文门客的“鸡鸣”作为口技的起源或萌芽。可是从《西京赋》、《乐府杂录》、《东京梦华录》一直到《西湖游览志余》诸书中关于口技的记载却如凤毛麟角。《武林旧事》所记载的诸色伎艺人中有一种伎艺,称为“吟叫”,由姜阿得、钟胜、吴百四、苏阿黑、余庆等表演,但没有介绍“吟叫”的形式或内容,是否属于口技,也没有确切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扬州地区说唱表演类文艺历史悠久,隋炀帝提升扬州城市地位与京都同等级别,把大批艺人集中到扬州,有力推动了扬州说唱艺术的发展.在唐代扬州高度繁荣基础上,说唱艺术继续发展.达官贵人多有家班,伎艺传授很受重视,表演水平不断提高.诙谐调侃类节目很受欢迎,推动了说唱表演类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梯玛巫祀与戏剧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西土家族聚居区,至今仍留存着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跳神活动,土家人谓之“梯玛跳神”。这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现象,亦是一个极其迷人的艺术现象。说梯玛跳神是神秘的原始宗教现象和古老的艺术现象,是根据梯马跳神的内容、形式以及文化品格和社会功能而言的。从某个角度看,梯玛跳神亦是乡村的戏剧表演,是一种“巫戏”。尽管梯玛跳神还不具有现代戏剧的特征,但它与湘西雅愿戏及其它地方戏曲有着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一、梯玛跳神是宗教与戏剧的中介中国古代的哲学中贯穿着“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的思想,于是,人亦逐渐…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