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墨经》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客观事物的语词符号。在《墨经》中 ,后期墨家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提出了名的分类理论 ,具体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及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深入阐发了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 ,《墨经》的名学实质上是一种关于语词符号的符号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名实论》作出了新的诠释与分析。认为公孙龙的“名”即事物的名称。他提出的“正名”原则 ,正确地揭示语词符号 (名 )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确定性 ,而其所论名实关系 ,已不限于语义学方面 ,而且涉及到了语用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名学与符号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学是我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正名”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理论。名即事物的名称符号,名实关系是名称符号与事物之间的指称关系,名学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语词符号理论。它的主要论题包括名的本质、作用,名的分类,名的规范化兼名的构成,用名的原则,名与名之间的关系等。以汉语言文字系统为背景的名学,在符号类型、指称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名"是一种表达概念和观念、用以指称事物的语词符号,孔子"正名"的本义是规范名称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确定关系.因此,从现代语言符号学的观点来看,孔子首倡"正名",不仅是对先秦"名实散乱"的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而且对中国古代名学的建立具有奠基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5.
为公孙龙正名——《白马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白马论》之中心论题“白马非马”的本意 ,既非“白马不是马”,亦非“白马不等于马”,而是“‘白马’不是‘马’”,它是一个表征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命题。在《白马论》中 ,公孙龙通过肯定名与指称对象的对应关系 ,揭举了作为词项符号的名的确定性以及名与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并严格区分了名的提及与使用。因此 ,从《白马论》的思想意蕴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名与名之间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6.
意义的指称论的研究以语词特别是名称的意义(涵义与指称)研究为中心,最早从穆勒开始,经历了"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以及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等阶段。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两大基本流派:专名的摹状理论和专名的因果指称理论。二者对"专名有无涵义"这个问题分别做了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基于此,拟在这两大流派思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整合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常认为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的二分说突破了密尔指称论中的意义即语词所指对象的局限性。实际上,作为逻辑哲学家,语义分析只是他的手段。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与弗雷格独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密切相关。通过《论涵义与指称》一文可以解析其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认知对象具有抽象性和客观性;意义建构过程中人具有主体地位;语词和语句的涵义均具有主体间性;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认识的途径和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8.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正名的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发生得最早。《尚书》所谓“取类正名”,《吕刑》所谓“正名百物”,还只是一般地讲到了名实关系。管子生活的年代虽早于孔子,《管子》的《枢言》等篇中,虽也有着“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故先王贵名”等有关“正名治国”的思想,但今存《管子》一书实为后人所假讬,未足尽信;而且它也只是一般地讲到了正名的意义,也还只是一般的“正名实”之说。比较可靠而又比较系统地对正  相似文献   

10.
《墨经》名学探讨了名之界说、名实关系、名的分类、正名原则以及名之谬误,其中包含深刻的指称论、语义、语用和语境等符号学思想。从现代符号学观点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名"是《公孙龙子》和《荀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契合点,《公孙龙子》和《荀子》在讨论名实关系时,多涉术语问题,形成其"早熟"但不尽系统的术语学思想:"唯乎其彼此"是术语的重要语义特征;"视白拊坚""缘天官"是术语制定的哲学理据;"位其所位"是保证术语适用效果的重要条件。其中,"名"是包含术语的词项。在实践层面,"P之谓/谓之S"是《公孙龙子》和《荀子》给术语下定义的主要模式。此外,《公孙龙子》和《荀子》的术语学思想亦有其共同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通过2个实验,考察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的特点,揭示义符、熟悉性和典型性在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义符对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对汉字词加工的影响大,对图片加工的影响小,对汉字词分类的影响大,对汉字词命名的影响小。熟悉性和典型性对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均有显著影响,熟悉度高的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快于熟悉度低的词和图片,典型性高的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也快于典型性低的词和图片。义符促进熟悉度低的字词和图片的分类。也会促进典型性低的字词和图片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荀子《正名》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名>中,荀子详细阐述了名的符号性质,系统探讨了名称的作用,提出了命名的基本原则以及正确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从现代语词符号理论来看,荀子的<正名>实际上是一篇论述命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14.
论罪名的拟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罪名是刑法中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所规定的犯罪的名称。罪名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独立性和凝固性,“××罪”是表述罪名的主要形式。拟制罪名,必须遵循理据性原则、法学理念更新原则、单义性明晰性原则和简洁原则。我国《刑法》在拟制罪名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是:有些罪名字数较多,可识别性程度不够,概括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为弄清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哲学史地位,通过对语言游戏的思辨,发现在持续的命名活动中,语言游戏找到一个“基础”,又找到摆脱这样一种“基础”的方法,这可以视作隐藏在语言游戏中的“反基础主义”作法。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样的语言游戏中,应注意区别三种关系,即整体的语言真理性的传递与由各种语词组成的整体存在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语词用法的观看与这种观看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名称的一次使用与持续使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汉语语词的词汇意义的角度分析,汉语植物命名义是一种特殊的词义成分。命名义是事物得名之义,即某一具体事物所以命名的由来,表现在词义上就是音义结合的缘由。命名义的内在意义表现方式是指示义素与特征义素合成的义素组,它是没有交际价值的非使用义。命名义具有隐含性、具体性、复合性三个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文化遗产"观念产生于"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历史语境。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中,作为语言的符号、作为权力的符号与作为消费品的符号成为遗产的三种符号化形态,存在于遗产的被命名、申报与评审、开发与利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现代乡土文学继承了民间传统,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文本创造的核心。在人名系统这一包含着丰富民间意念的领域,主要人物的姓名称呼一般是根据创作的意图和人物在其间的活动命运安上适当的姓名,使之名副其实。地域文化心理也深刻地影响着命名的用意,不同地域的命名显示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俗模式。在人物形象构成中,诨号、绰号、雅号一类称谓习俗仍占有一席之地,准确地描摹出乡土人物的生存形状和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传播理念是"和而不同",即"仁"与"礼"的统一。就人际传播而言,"仁"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平等传播关系的建立提出了理论依据。孔子的传播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传播符号、传播目的、受众思想、舆论思想、传播环境等诸多方面。其对传播符号的论述涉及传播符号的划分、语言的遮蔽性、语言的工具性、传播符号的规范、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其传播目的论带有很强的实践理性色彩,认为传播的目的在于由"学"而"习",在于"言"和"行"的统一;风草论是孔子受众思想的重要方面,他一方面认为君子对民众的教化恰如风过草偃,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又认为传播威力虽然巨大,但也有一定限度,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非一日之功,这比"魔弹论"更加客观;历史传播方面,他认识到"载之空言"和"见之于行事"两种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效果,发明了"托古立言"的传播方式;他还强调在舆论与独立思考之间加以平衡,既重视舆论又不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