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环境。河套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浸透在河套文化的教育生态环境之中。分析、思考河套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正河套学院马列教学部前身为河套大学文科部,是河套学院设立最早、特色鲜明的部系之一。马列教学部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教7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协作和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任务。教师在近几年学院举办的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说专业比赛、说课程比赛中屡获佳绩,受到全  相似文献   

3.
正河套学院体育教学部于2012年12月成立,是河套学院的二级教学单位,下设综合办公室、体育教研室、竞训办公室、群体、测试办公室四个科室;现有专任教师24人,教辅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承担着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学生健康体质达标测试、体育竞训及相关科研任务体育教学部拥有田径场1个、篮球馆1个、网球馆1个、乒乓球室2  相似文献   

4.
河套学院处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起步阶段。如何调动本科生、专科生、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创建优良学风,是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和任务,也是形成教学督导工作长效机制的参照和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1月14日,河套学院第一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在学院图书馆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我院升本后召开的第一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也是加快学院转型发展步代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赛音德力根主持会议。学院党委书记王贵印致开幕询。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兴旺作了题为《科学规划、重点推进、努力开创学  相似文献   

6.
正河套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河套学院下设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专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56人,专兼职教师3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9人,中级职称教师12人,双师型教师10人。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9个,微机室5个,计算机240台,多媒体教室9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余万元。阅览室面积24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60人阅读,征订报刊110种。  相似文献   

7.
新升本科院校的科研实力及水平均亟待提升。本文以河套学院为例,从科研人才培养、项目管理、目标定位三个方面探讨新升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10月份,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组对河套大学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河套大学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21年的发展,河套大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这次评估,河套大学要理清思路、深化改革,认真整改,迈向新高。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对河套大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支持河套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编者寄语     
八百里河套,养育了河套人民,孕育了河套文化。上世纪80年代初由陈良璧(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杭锦后旗人)先生倡仪,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原称盟)决定创建河套大学,全市人民积极响应,捐资襄助,学校于1985年建成。国家原副主席乌兰夫为河套大学题写校名。从此,河套大学承担起为地区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繁荣河套文化,发展河套教育,振兴巴彦淖尔市经济,是河套大学的存在之本、发展之脉。2001年、2004年7所大、中专院校先后并入河套大学,办学规模扩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为河套地区教育发展之必然。200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与时俱进,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确定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并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这标志着河套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接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更使学校获得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号角催人奋进。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河套大学新校区是巴彦淖尔市新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正河套学院经济管理系源于1983年建校的原巴彦淖尔盟财贸学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经济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整体教学水平较高。在55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8名,副教授16名,博士2名,硕士21名,"双师型"教师28名。近几年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主编、参编教材30多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分析河套大学特色的方法入手,明确、概括了河套大学的特色。方法:历史回顾法,比较优势分析法,比较劣势转化分析法。特征表述:河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对于河套文化的积极方面,自觉地研究、发扬;对于河套文化的消极影响,也自觉地研究、克服。对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通称为河套大学对河套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推动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河套学院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下,经过运动会组委会的精心筹备,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于10月17日下午胜利闭幕。在短短的三天比赛里,来自各部门、院系的13支代表队的860名运动员参加了29个学生项目和10个教工项目的比赛,比赛进程井然有序,紧凑而热烈;全体  相似文献   

13.
河套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一源,在草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但是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要求看,我们对河套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还缺乏深入系统、科学理性的整合和挖掘。因此,深化河套文化的研究,理清河套文化脉络,整合河套文化内涵,把最能体现地区精神风貌的文化精华挖掘出来,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对于弘扬河套文化,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实现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河套文化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1、开拓开发。河套地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发展历史的开放性。河套地区的历史是一部各族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自强不息的开发史。2、英雄主义。河套地区以战攻为事的历史面貌造就了河套人的英雄主义,当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河套人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去。3、以和为贵。东南西北四方人民聚集于河套,杂居共处,团结友爱,其风俗习惯相互融合。4、海纳百川。广袤的河套平原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朋,慷慨激昂的大气引来旺盛的人气。统观以上四者,河套文化中的开放精神突出而鲜明。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有力推动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河套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屯垦水利、雁行水利、地商水利、民工水利四种基本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文特征是:1、时兴时废,大起大落;2、改天换地,以人合天;3、发财致富,聚集人气;4、挖渠不止,精神永存。河套水利开发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创造农业文明的精神,河套水利文化是河套文化长廊中的一粒璀璨明珠。研究河套水利文化有利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为再振河套雄风实现工业化宏伟蓝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   

17.
屯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因其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阎锡山的河套屯垦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建国前政府有组织地对河套农业经济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它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河套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背景、组织机构、业绩和没落过程等问题的论述,大体上澄清了阎锡山河套屯垦的历史过程。了解阎锡山的河套屯垦,对于我们理解现今的河套文化和河套旅游经济开发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存的社会体系和经济体系中。河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本文尝试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析河套文化,认为河套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与河流共生的过程,河套文化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因水而盛。河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环境中与多种文化相融共生,熔铸出来的特有的文化形态。树立共生理念,遵循共生规律,以水为根,弘扬河套文化,建设和谐巴彦淖尔。  相似文献   

19.
河套酒文化是随着河套古文明的发展而流传下来的。河套酿酒源于汉代,不仅有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有确凿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正岁月走着匆匆的脚步。《河套学院学报》创刊于今,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从2004年11月第一期面世,到2014年最后一期付梓,十年的岁月默然累起一叠厚重的攀升。回眸十年,学报是一扇窗口一扇我们守候暸望的窗口,一扇企盼关注的窗口。随着岁月的更替,我们一季一期,季期约定,十年走过42个期季(蒙文版18期)。透过它,我们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巡礼学术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也让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