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是国家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技术革新,体现在要素上的技术进步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本质。构建“制度+技术——粮食产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一,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产能,并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其二,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粮食主产区和平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的粮食产能提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政策实施对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均有提升作用,对粮食质量促进效果更明显;政策实施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平原地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山地地区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双提升。其三,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提升粮食产能。  相似文献   

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举措。通过对金昌市金川区高标准农田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田总体质量不高;劳动者素质较低;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的压力巨大等。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总体质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等对策,为金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相对效率,进而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在“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背景下,本文运用地级市农业部门数据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要素,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2)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会促进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要素,而促进富裕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还会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从作物单产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调整3个层面构建促进粮食增产的分析框架对2003—201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过去十年间,粮食单产的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但贡献率在逐年下降;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增加,2006年后超过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成为首要的贡献因素,这主要源于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具有持续的正向作用。鉴于耕地面积约束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范围的有限性,如果今后依然按照河南省粮食"十连增"期间的增长模式,则粮食增产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单产提升是今后粮食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分地区来看,豫南和豫东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对粮食总产量增加起到主要推动作用;而豫西、豫北地区播种面积扩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12011年中国大豆主产区的十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豆与竞争作物的相对比较收益对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具有负向作用;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引起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户会遵循以往的大豆种植面积;2008年末实施的大豆临时存储政策对稳定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大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支持了美好乡村建设.但也存在没有项目实施主体、目标要求高、投入标准低、重建轻管、工程效益低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建设和管理:明确实施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高标准农田“软实力”的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地建设特色高标准农田模式;注重建管并举.  相似文献   

7.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地方实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导向思路,包括土地流转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和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基于对不同建设思路的比较,发现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较强的经营激励,是具有较强复制性和基层适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以土地细碎化治理为导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安徽省T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表明,统分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与行政赋能的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有助于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体制层面,统分结合体现为县级政府统筹与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及县级主管部门赋权基层组织的“双业主”管理模式;在实践运作层面,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呈现为全过程民主治理,包括社会动员、民主协商和权力社会化3个环节。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依据安徽省的农户调查资料,采用数学规划方法,构建农户模型,模拟研究粮食补贴政策在不同情景条件下对农户粮食增产和家庭增收的促进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增产和家庭增收的促进效应,随着补贴标准、农产品价格以及土地经营规模的提高而明显增强;随着要素投入成本增加而明显下降,并且要素投入成本增加对粮食产量和家庭收入的负面影响超过粮食补贴政策的正面效应。建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粮食补贴标准,改变粮食补贴政策操作模式,逐步建立与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生产要素价格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运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对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的实施,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粮食的播种面积和粮食的总产量,影响到农民总收入和粮食安全.最后,从优化政策设计、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三方面提出了优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