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命题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实体"和"社区是全能的"是存在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命题.由于现代性的冲击,上述基于传统社区而形成的两个基本命题丧失了现实性.场域论社区研究范式认为,社区是发生于地域性社会内的不同利益群体协调起来、解决地方性集体问题而形成的行动场域.该理论准确地把握了现代城市社区的本质和形态,对建构我国社区建设理论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布迪厄场域理论引入社区研究,以解释我国居民社区行动的历史、现状、成长及原因。认为场域理论可突破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建构主义、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理论的局限,围绕行动者与环境的关系,全面地、综合地对居民社区行动进行解释。重点分析我国社区物质场域、权利场域、组织场域、文化场域的特点及变化,及其对居民社区行动的影响,不仅具有社区研究的理论建构意义,同时也具有社区研究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供的理论框架是结构与人的关系,该理论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通过场域、惯习连同各种资本来探索社会实践的奥秘。本文采用场域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分析当代城市社区调解制度,首先对该理论进行“社区调解学改造”:把社区调解人行动的社区空间视为一个场域,即调解场域;把社区调解人的素质看作调解场域的惯习,即调解惯习。指出在社区调解制度的运作过程中,调解场域与社区调解制度的核心机制——信任机制之间是互动的,信任机制是完成调解主体之间互动、简化社区纠纷解决过程的重要因素,它受到社会宏观结构和社区中观结构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社区调解人在调解场域中的调解行动发生作用。信任机制的构建受到社区调解人的调解惯习的影响;同时信任主体,即社区调解人与被调解人的互动也对信任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被调解人对调解人的信任导致调解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又进一步增强信任。本文认为,通过对上述一系列关系、互动的行动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提炼出社区调解信任机制的构建法则,即可以从社区调解人的选拔、该制度的本体建构及其与法院诉讼的衔接机制、社区信任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构建,进一步发展社区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4.
社区发展——现代文明的支撑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社区发展基本理论脉络的评述,指出了社区研究的应有着眼点。同时,结合现代化建设这一社区发展的背景条件,力图摆正人们对社区发展的认识,提出社区发展是构建现代市民社会,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社区发展的过程是在社区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人的自觉建设过程,因此,培育现代社区意识是社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这一前提下,社区人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最终会以美好的社区形象展现社区发展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5.
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场域,孕育着丰富的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的本质要素,是社区生命力源泉。但是,在现代化浪潮推动的社会变迁中,社区社会资本整体上处于衰落状态,社区生命力源泉日益枯竭。曾经的社区已成为"一个失去了的天堂"。为留住"远逝的天堂",复兴昔日的温馨共同体,亟需加强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实质在于培育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实现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发展依赖于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及分布状况,对社会资本的培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经历了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与重构的过程。通过重构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关系,以积极促进社区发展,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化运行方式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民族互嵌社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空间场域延展的实践形态,是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时代命题的现实阐释。现代城市社区功能的集聚和细化为民族互嵌的再造及重释提供了场域空间,由于民族互嵌社区具有公共性、聚合性和互动性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嵌套结构,催生出精准互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愿景”:理论层面,要深刻把握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目标向度、方法向度、内容向度;实践层面,要精准识别民族互嵌社区的场域情境,以智能技术描绘民族互嵌过程的“全景图”和“晴雨表”,通过社区制度体系的精准供给,提升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解释力,因此,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以西部一个普通农村社区为个案,从社区信任、参与网络、共享规范和合作水平等四个维度剖析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农村社会资本的选择路径:积极组织多样化和持续性的社区活动,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平台;加强社区各类制度建设,促进良性社会资本的形成;加强农村社区传媒建设,为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社区发展是一个综合理念,不仅包括社区公共物品的增加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社区文化与价值观的培育以及一种和谐互动网络的建设。本文以我国中部某煤矿社区为例,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其发展中的社会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尝试对农民进入城镇社区后的社会资本的重建问题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划一般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全方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本文试图通过教育经济社区协调地方高等院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借助社会学理论中的"场域"概念揭示大学是"关系"的复合体,关系的成立必须以存在为前提才会实现价值,因此有必要在大学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构建缓冲区,是为"教育经济社区",明晰建设教育经济社区的社会学意义,为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社区发展走的是从社区迈向社会的道路,这是人类在现代化道路上所作出的第一次选择;而社区建设走的则是从社会返回社区的道路,这是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作出的第二次选择。社区建设的总体理论是社会社区化或社会人文化。所谓社会社区化,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揭示了社会发展向社区发展转移的必然趋势,复兴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遗忘的落后社区;二是它反映了用社区共有原理或社区人文精神来建设大社会的客观要求,使整个大社会变成一个人关系和谐、充满亲情、友谊和人情的温馨社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面临新的选择。社区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政府直接的、全部的管理变为政府负责,社会中介组织、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社区公共服务的典型案例。广州市逢源街道就是其中之一。针对逢源街道社区公共服务所做的介绍性、分析性论文已经不在少数;文章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逢源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做了多角度评析。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新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新农村社区教育是在县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县域内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区教育活动。文章从目标任务、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办学形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实质在于高等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通过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身,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高等教育功能的世俗化。通过对高等教育与城乡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分析,为今后工作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区教育是广大民众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社区民众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教育形态。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是人们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获取现代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农村遭受点源污染趋势加重。污染企业、政府和环境监督机构等行为主体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权限,农村点源污染治理与社会结构紧密关联。在此过程中,污染企业一方面通过纳税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式,谋求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而融入大共同体,另一方面通过有区别地对待不同行为主体,建构差序格局,取得关系和权力。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关系与权力两大要素形成大共同体与差序格局的互构机制,导致农村污染的持续生产与再生产。文章认为,通过农民小共同体的培育,促使公民社会的形成,实现经济和社会双向发展,生态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防治不同利益群体矛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顾追求所谓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忽略了在全社会树立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荣辱观,是导致当前不同利益群体矛盾不断加剧的认识根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们明确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准则,理顺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防治不同利益群体矛盾的观念基石,能够有效防治不同利益群体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