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具体实施中应做到有效对接,注重协调性,实现契合发展。西方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应遵循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制度完善的阶段性规律,优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制度化,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导,契合农村社会结构,实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整合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行机制,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乡村两级的各项统筹提留是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农民负担也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使得农民对乡村集体经济上的依赖性逐渐丧失,组织上的聚化功能日渐减弱。特别是在当...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在封闭环境下运行的社会系统,而这个封闭环境的形成是与经济基础和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当国家发展战略发生转变和转轨的时候,封闭的环境被打破,旧有的维持乡村社会得以运转的基层政权职能体系就会因为基础的瓦解而缺失。因此,如何在新型的开放的乡村环境下构建基层政权体系,恢复其职能,就成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工作。本文以乡村基层政权职能内部因素构成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为切入点,将乡村基层政权职能划分为经济职能、行政职能和文化职能予以具体分析,并以三种职能为基础重新构建新形势下的乡村基层政权职能。  相似文献   

4.
对基层政权组织行为的制度逻辑探宄是社会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传统,已形成两种研究视角即结构一制度与制度变迁视角。结构——制度视角关注的是社会结构和制度对基层政权行为的限定。其特点是重视组织行为的社会规则,力图呈现基层政权行为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关系。制度变迁视角力图从动态的时空背景中来呈现基层政权的组织行为与乡村经济制度变迁的逻辑关系,突出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对重塑基层政权组织行为的意义。制度逻辑一方面彰显了制度因素对基层政权行为的重要性.其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基层政权的主体性与政府间盘根错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对塑造该组织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构建包含农村寿险组织制度创新、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寿险组织制度创新对乡村组织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通过建立面板模型实证考察农村寿险组织制度创新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农村寿险组织制度创新能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经济及保障层面有正向影响。农村寿险组织协调创新通过作用于组织运行效率,使制度创新具有持续性。制度创新带来了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并降低了寿险组织的经营成本,使得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因此促进了乡村组织振兴;尽管制度创新对收入和保障都呈现正相关,但其对前者的影响明显大于后者;制度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正向影响从东到西呈递减势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为背景,从扩大内需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视角进行论证,从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构建乡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增加农村教育费用的投入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扩大内需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的关键,而扩大内需又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利促进条件。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自我养老呈现出扎根中国大地、承载国家制度体系与资源配置的显著特征。农村集体成员权、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乡村秩序以及乡村自组织共同构成自我养老的制度配置,彰显其在提升老人自养水平、协调老人自养与家庭发展、稳固国家乡村蓄水池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然而,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及其实践中,仍存在忽视自我养老价值功能、制度体系配置不完善等瓶颈问题。推进“以人为本”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须在构建包括自我养老在内多元养老体系的同时,从优化集体成员权、创新农地制度、细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自组织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能调整人们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可用来增进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使绩效迎合偏好。国内已有的研究中,对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已屡见不鲜。但到目前为止,却很少有人将乡村变迁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纳入经济学分析视野。本文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制度环境,力图对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经济行为进行分析,进而给出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居住、生产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社区是各种风险的频发地和聚集地。在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探索过程中,居民生存发展、社会稳定、经济运行、权力运行、财务运行、突发性公共事件等都给广大社会居民带来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制约着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同时也影响基层社会和谐与基层政权稳定,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总体上来看,传统经济发展统辖社会治理的理念、“应付”治理思维逻辑与事权下放和财权收紧的制度设计、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与特殊性社会生产要素的运行制度、强化治理理念与外强中干的基层政权运转制度是农村社区多重风险并存的重要原因,深层次原因体现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长期存在偏差的“理念—制度”治理逻辑。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保持基层社会稳定与有效治理,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善治目标,需要转变治理理念,重构现代新型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从而有效规避农村社区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出现了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债务负担沉重的财政困难,从而导致乡镇政权功能退化,影响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并引发政府信用危机和农村社会政治的不稳定。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对于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农村成人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认为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政府统筹力度不够、经费短缺、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农村成人教育内容单一等5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从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功能、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体制、确保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优化农村成人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税费改革与乡村债务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债务是制约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消减乡村债务,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经济学界正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税费改革与乡村债务互动关系入手,分析了乡村债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村现存税费制度不合理,提出乡村制度消减迫切需要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对乡村债务消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进入到后农业税时代,尽管农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了保护,但隐藏在“三农”问题中的一些新的矛盾将会凸显出来,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希望引起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建设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事业,让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场重大而深远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下一步,我国应按照“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思路,全面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体制、乡镇政府体制、农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时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宏观领域的深层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新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新农村社区教育是在县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县域内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区教育活动。文章从目标任务、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办学形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体系的脆弱性与制度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三农问题”已然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针对农村信用体系的脆弱性,首先要完善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同时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构筑完善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还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本地信用资源,加强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尤其是全国范围内实施试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使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从教育管理的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构建符合国家国情、本省省情的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资新模式,使其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此研究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云南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中国的农村建设的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政策全面调整,新的政策方向是: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农业补贴,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在新的农村政策指导下,最近10年来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条件改善、产出增加,农村居民进入全面保障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中央财政支持是主导力量,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是关键,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是突破口,帮助农民做好规划是基础,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保障。目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是: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支持机制,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础环境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不平衡;这些也正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科层体制和乡土社会的二元互动,乡镇政权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运作和策略性行为。行政包干制作为一种制度设置,通过社会性资源的制度化整合,实现个体性策略向制度化动员转变、应急式治理向常规性治理转变,行政包干制成为乡镇非正式治理的常态化机制。在行政包干制中,通过目标责任人激励实现基层组织动员,基层党政体系为社会性动员提供组织程序和行动规则;通过责任包干防止基层治理矛盾扩大化,基层干部具有将矛盾遏制在萌芽状态的内生动力。乡镇非正式治理的常态化即乡村治理秩序的日常化,对国家基础性权力建设具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