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力 《人生与伴侣》2009,(12):63-63
通常情况下,人的呼吸节奏习性是不受主观意识所控制的。有的人习惯快些,有的人则习惯慢些。据观察,处于慢呼吸态的人的平均寿命要相对高于快呼吸态的人。性情温和的人呼吸节奏是缓慢而深沉的,这些人往往寿命较长。  相似文献   

2.
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其具有韵律与节奏追求。这种追求由于兼备了构成诗歌意义的特质,而与音乐、舞蹈对节奏的追求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诗歌作品的节奏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自身节奏感的一种外化表现。人类自身节奏感是以二节拍为主要形式特征的节奏,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在人类生活与劳动过程中逐渐积淀与进化,衍生出三节拍、四节拍等多种样式,并且逐渐具有了社会文化学与美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民族具有根深蒂固的独特农耕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以强大的力量鼓荡着该民族一代一代的人们去适应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大而言之 ,他们的情感生命在一年中可分为春、秋两大节奏 ,这是由农事活动以春、秋为两大节奏决定的。小而言之 ,他们一天内的生活、行为、情感、心理都不可违背地分为早、晚两大节奏 ,这又是农业人生自觉遵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必然结果。关于这一切 ,我们都可以从《诗经》中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电视教材制作过程中把握节奏的重要性以及节奏与镜头的运用组接、节奏与画面的光色造型、节奏与解说、节奏与背景音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有很强的实用性。运用汉语节律学原理和新闻标题学原理  广泛考察报纸、电视和广播的新闻标题,分析新闻标题中节律的表现形式之一———节奏,并对不同风格和不同类  型的新闻标题作相对全面地描写与分析,探讨其节奏运用的规律,从中得出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的结论,同时期望进一步丰富汉语节律学和新闻标题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 ,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 ,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李白诗歌善于把有序与无序的、简明与复沓的、舒缓与"迅快"的等各种节奏,营造成独特的语言秩序,如视角的快速转换、意象的偶然并置、杂言的句式变换等等,使我们领略到诗歌语言之节奏的无穷魅力.形成这种魅力的主要审美依据,首先是诗人内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与诗的节奏旋律的和谐统一;其次是李白诗歌的节奏源于其"天机俊发"的思维方式;其三,李白精于音乐舞蹈,有利于他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其四,李白强悍的主体意识、旺盛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浪漫气质,使他自然地与盛唐时代的艺术精神相沟通,使其诗具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节奏音调.  相似文献   

8.
绘画讲究线条、色彩的节奏,舞蹈讲究形体、动作的节奏,建筑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奏,戏剧与电影讲究场景变换、剪接连缀的节奏。可以说各种艺术门类都离不开节奏。 所谓节奏,就是“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9.
由于口令在性质、类型、特点上的不同,其指示词、预令、动令之间“词”与“字”的节奏、时值、强弱是有规律的,特别是它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是极其相似的,通过借用音乐节奏符号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口令进行归类、划分、记载,解决长期在实际的“教”、“学”、“练”中对口令的运用和记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节奏美随想     
本文认为,节奏并非都是美的,所谓节奏美是指对象的时空节奏给予人的精神愉悦;节奏美或不关,是由人的生理平衡机制、心理愉快机制决定的;一部电视剧能不能给人以节奏美感,在于作品的整体节奏与观众的接受心理节奏之间是否建立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适应关系,体现这种适应关系的快节奏的审美力场是电视剧显著的艺术特征,电视剧的节奏同电影的节奏和小说的节奏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对“05方案”的实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缓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以求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推进“05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理论和历史实践表明股份制是“个人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个人所有制”特征在股份制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个人所有制”理论既解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诸多社会主义因素的现象,也为我国现阶段的股份制改造指明了方向。随着股份制在西方和东方的普遍建立,马克思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科学预言正在冲破传统观念束缚而变为现实,并逐渐显示出其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重点。微博把关效果是指通过把关行为或把关机制作用后的自媒体舆论传播对受众所起的社会效果。根据效果研究中的时间维度视角,微博舆论传播中的把关效果可以分为短时效果的"螺旋效应"、中期效果的议程"集聚效应"、长时效果的"涵化效应",分别对应传播学效果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论"和"涵化理论",由此可以展开对微博舆论传播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传统的翻译理论坚持以"文本"为中心,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忠实原文,现代西方的功能翻译理论则扬弃和颠覆了"文本中心论",强调翻译应当指向"目的","目的决定手段"。尽管这一观点有"不择手段"之嫌,但是若加以修正,突出翻译过程的责任意识,这将对促进翻译活动达到"视界融合"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形而上学的“忠实”观念试图将翻译束缚在“忠”与“不忠”的两个极端,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德里达提出的“延异”概念指出,能指所指涉的事物只是一个虚幻的在场,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消解了意义的绝对性,也终结了“忠实”的神话。这样的解构促成了翻译批评转向关注译者本身,关注影响译文面貌的其他因素,从而更加适用于当代全球语境下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第三条道路”是吉登斯的重要理论。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既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也是被欧洲各国竞相采用的政治策略。本文通过对“第三条道路”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其理论内容、实践政策的回顾,解读“第三条道路”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奉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应急政策,才能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18.
爱情类型理论是从“迈布氏个性类型”职业倾向理论演化而来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爱情进行分类。“迈布氏个性类型”理论是对荣格的“思想/情感、感觉/直觉”的补充和完善,进而发展成十六种性格类型的组合:外向或内向型、理性或直觉型、思考或感受型、判断或意识型。后来,它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用来分析人的各种爱情表现行为,即所谓的“爱情类型理论”。这一理论将爱情的类型分为六种形式,分别称为“伴侣式爱情”、“奉献式爱情”、“浪漫式爱情”、“游戏式爱情”、“占有式爱情”和“现实式爱情”。由于各种爱情所建立的基础不同,其过程与结果也不尽相同。《傲慢与偏见》描绘出来的爱情故事则是其多种类型的生动展示,其中,“伴侣式爱情”是最值得追求的,它是一种温馨、长久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中它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对人的自我完善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主和平论”是当代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试图从国内政治结构、民意以及决策机制等国内政治因素探寻西方二战以后长期和平的原因。但就科学性而言,其逻辑推理不严密,过分强调民主制度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因而该理论是不严谨的。自2005年下半年来,我国领导人不断提出“和谐世界”的崭新理念,并日益得到关注和好评。本文主要从对这两种理论出发,对中西方的和平发展理念做出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传统艺术理论中,常以“再现”或“表现”言说艺术的本质,本文即试图以“艺术再现论”和“艺术表现论”来概括比较20世纪以前的中西艺术本质论,并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因素出发探究“再现”“表现”在中西方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再现”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