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关于功利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审美离不开功利,一种认为审美与功利无关。之所以如此,在于前者着眼于审美的起源,多关注以往被称为“不纯粹美”的事物;后者着眼于审美的过程,多关注被称为“纯粹美”的事物。本文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及近年来美学的研究成果,对功利在审美中的作用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说明和描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两个一致”是巴金的真实现的总纲,以“比较象活人”为尺度的性格真实是真实现的核心;巴金的功利观由崇高功利和现实功利两部分组成,把人变得更好是他的功利观的核心;巴金审美观的基本特色是悲剧美,悲剧美是他的忧郁性情感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功利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在哲学基础、道德评价标准、人民利益原则、功利与正义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前者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后者把动机与效果截然对立起来,认为效果是评判行为好坏的唯一根据;前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后者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为个人利益是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前者强调功利与正义的统一,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功利的保障,正义是终极目标,后者认为功利与正义截然对立,功利是终极目标,正义只是功利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我国无产阶级美学的奠基作用之二,就是扭转艺术“超功利”的错误方向(同时也反对“纯功利主义”),确立了无产阶级审美批评的另一重要标准:“进步的圈子”,即“功利律”.当然,鲁迅对艺术功利律的认识,也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早年,鲁迅曾反对“梁启超学派”把文学夸大成“政治之神”的“纯功利说”.同时,却在自己的美学思  相似文献   

6.
<正>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鉴于近年来,文艺界有些人单纯强调文艺的审美意义,而否定其功利性。本文就鲁迅审美的功利观,作一些研究和探讨,想必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教益。 鲁迅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非常丰富。美的功利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庄子美学思想中三个具有辩证因素的问题。一、美与丑。指出庄子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人格美。二、“无用之用”。论述了庄子认为不能片面地强调审美活动的社会功利,应遵循审美本身的规律,最后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三、“大美”与“众美”的关系。庄子首先提出“大美”是绝对的,“众美”是相对的,“众美”是依存并服从于“大美”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鲁迅学史是一个“鲁迅映象”与“鲁迅本体”不断悖离的过程,同时也是前者向后者不断回归的过程。这种悖离体现为两种神化:“公神化”和“私神化”(情绪性的私神化和学理性的私神化);两种丑化:基于政治功利的丑化和基于个人功利的丑化。其中最需引起深刻反省的是学理性的私神化研究,这种倾向已使鲁迅研究再次陷入困境。研究者必须在精神上完成对鲁迅的祛魅,才有突破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鲁迅肯定、主张文学艺术的功利性。创作是为了改造社会和改良人生。他的小说创作 ,实践着他的文艺功利性的主张。鲁迅小说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 ,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写出了中国的特别国情 ,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鲁迅又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结构完成创作 ,感染读者 ,折服人心。审美价值受到功利的制约 ,功利价值又是建立在认识价值的基础上 ,而认识价值又是通过审美价值表现出来 ,最后达到功利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人认为:“鲁迅后期(1928——1936)被认为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了,而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对其以前的一个退步。鲁迅的《故事新编》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其中有不少图解化、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鲁迅后期打算写几部长篇小说,而出发点和创作途径与写《阿Q正传》等作品时已不同了,出现了‘主题先行’的现象;其所以未  相似文献   

11.
王涛 《社区》2010,(11):10-10
书中有百味,读书即吃书。鲁迅先生曾自称“厨子”,把自己的作品比做“饭菜”。真是形象极了。其实作者与读者之间,很有点像厨子与食客的关系。真正的作者。总是用美的作品去影响读者,就像厨师总想把味美且易消化的食品奉献给顾客一样。书如饭菜,味各不同:小说故事。可称风味小吃;散文诗歌,可称清茶咖啡;国外名作,可称西餐大菜;四大名著,可称满汉全席。读风与吃相颇有相似之处:有人细嚼慢咽.有人风卷残云。有人品茗回味,有人浅尝辄止。真可谓秉性迥异。各具情态。  相似文献   

12.
功利之美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是具体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这种矛盾分析方法却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范围,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基础.通过对《美的历程》的分析,可以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功利之美",美是被创造的,美是有现实效用的,人类被美驱使着奔向未来.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关系中,目前,大多数论文只谈外国思想与文学对鲁迅的影响,很少谈鲁迅对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影响。只是单向式的描述这种关系,能否揭示出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关系的全貌呢?我认为,这不大可能。事实上,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关系,绝不是只有“上行”方向,而是还有下行方向。鲁迅与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其实是往复式的。本文拟就鲁迅对外国思想与文学的影响,谈点个人浅见。不妥之处,望予教正。  相似文献   

14.
××同志: 我这次到西安,参加西安地区召开的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因为有人提出要以鲁迅精神研究鲁迅的响亮口号和号召,我表示完全同意。于是,我想,这要再进一步探寻:究竟什么是鲁迅精神的问题了。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著作,鲁迅先生的学问,是博  相似文献   

15.
康德是西方最大的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他在《判断力批判》里说:“美本来涉及形式”,与内容无关。又说:现实中有完全不涉及到内容如何而只是纯粹形式的美,这种美称为“自由美”,是纯粹真正的美。他把审美和功利截然分开,他说:如果“……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康德认为自然界里的花、许多鸟类(鹦鹉、蜂鸟、极乐鸟)、许多海产贝类、框缘或壁纸上的几何图案(有人译为“簇叶饰”)等之所以美,完全在于形式,与内容无关,以自身形式给人以愉快,所以属于“自由美”。康德的这种美学思想,成为资产阶级美学家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和反对艺术具有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美学具有社会学美学内涵,它揭示了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性。黑格尔认为,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形成于艺术家的理性直觉。这不仅可以启发我们正确地认识审美与功利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直觉是认识性与实践性、理性与感性、集体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客观全面地把握这一理性直觉思想,有助于我们在后理论时代中正确地把握文艺、审美的人文理性特质,有效地防止后现代反理性思潮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功利性问题辨析审美的非功利性,是西方古典美学很早就提出的一项原则。我国当代美学工作者一方面接受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又对它加以限定,普遍地持有“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或者更进一步地说,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善”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为了协调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或日超功利性)的关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美是以功利为基础而又超越了功利的”,所谓以功利为基础,就是说,美不是为了满足狭隘的自私自利的需要,而是要“同社会存在发展的整体利益相一致”。①与此类似的其他观点,或者是把审美需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致力于鲁迅整体价值观念和精神框架的建构而非解构,"立人"作为一条明晰的思想脉络贯穿其全部著述及文学活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也成为他的基本价值尺度,成其始终不渝的理想乃至信仰;唯有承认"立人"的本质性意义,才能合理地解释其文艺思想强烈的现实性。其人本主义的文学起源观与创作观、超越"功利—非功利"界限的文学功能论以及"不用之用"的批评实践特色,从本质、效果、方法3个维度构成了鲁迅的"立人"文艺观。  相似文献   

19.
审美与功利的关系一直是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过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使艺术形成产业化运行,也使艺术、审美、功利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笔者从审美与功利的关系角度考察人类艺术的发展,在总结原始艺术和经典艺术阶段中审美与功利关系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艺术产业构成了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冯晓青 《南都学坛》2006,26(3):51-52
有人认为鲁迅作品中缺少对善和美的歌颂,没有塑造可爱的女性形象,这可能是因为鲁迅才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太贫瘠。我认为鲁迅生活的时代及其生活的经历促使他弃医从文,其目的是疗救中国国民的精神。鲁迅作品中虽没有美女、美丽的景色、紧张的情节,但有的是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于大多数中国的脊梁来说,他们看到了鲁迅的深邃的思想和疗救中国的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