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仁学思想是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司马迁通过历史研究,认识到了"仁"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于是对先秦仁学,特别是孔、孟仁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孔子的仁学思想更是成为了他撰写《史记》、品评历代帝王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将从《史记》入手,论述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扬弃,并分析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第一次提出"仁政", 并把仁政思想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在当时虽没能实现, 但在今天, 我们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一思想,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的建设、社会权力行使主体道德完善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提出的"仁爱"、"忠恕"等一系列管理主张,表明仁学是一种伦理性文化。仁学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建设的学说,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的管理原则。因此,从现代行政伦理的视角解读孔子仁学中的爱人、礼、忠恕以及安人等思想,不仅可以为研究孔子仁学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为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仁学”管理思想,是孔子在弘扬中国远古社会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伦理型管理哲学。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乐教化、见利思义、选贤任能、博施济众等管理主张,孔子的“仁学”管理思想长期占据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于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仁学”管理思想经过文化批判和反思而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转道,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它所蕴含的超越时代和时空意义的管理价值,对于现代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并极有可能与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相融合而培养产生21世纪的新型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6.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礼治思想。孔子还进一步追问了"礼之本",对礼的根据和合理性做出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追问"礼之本",孔子提出了仁学思想,认为仁为礼之本,为礼寻找到新的内在精神。"从周"是孔子礼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孔子又强调了克己修身的功夫,把礼的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孔子"以仁释礼",建立了仁礼合一的思想体系,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仁者爱人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仁的具体举措,孝悌为仁之本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杀身以成仁则是孔子仁学社会伦理责任的具体体现。孔子仁学思想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孔子"仁学"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理念,它的实质是由"自我"走向"大我",即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实践上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次展开和提升的过程。"仁学"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以"六书"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目标;以学而优则仕为教学出路。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与借鉴,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以便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仁学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道德教化来培育出有道德理想和人文教养的君子,从而实现安定和谐的社会文明秩序。孔子不仅将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作为其外王的目标,更是把塑造内在完美人格之内圣作为更崇高的追求。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认识孔子关于仁的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包含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标志着先秦人性的觉醒、理性的高扬.孔子以"仁"为美,以"和"为美的表现形态,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翻译程序模式是指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的内容及翻译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翻译程序对翻译效率提高作用日益明显,恰当的翻译程序模式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也是译者翻译思想的外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比较奈达、傅雷的翻译程序,了解翻译程序模式,以求为解读其中的内涵,剖析二者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对教师德性伦理性质的探寻,实际上是探求教师德育的可能性.从德性的哲学历史来说,德性是做人的根基.教师德性的伦理性质就是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审视教师行为所必须的德性及其伦理内涵和伦理规约,以人性的善与恶的根本来激发教师的“教育良知”.教师德育应从教师德性的塑造、教师权力的控制、道德关怀的养成、教师自我的伦理反省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寒山诗歌与余华小说经过英译译介,均突破了在源语文学中的旧有地位,在译语文学体系中获得了新的文学生命。通过对比二者的译介背景、文本特点和翻译策略,发现前者是禅宗启迪,后者是回归文学母体;二者都是经过第三条线路到达译语文化;均由熟知译语语言与文化的L1译者翻译;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寒山与余华各有的多个L1译者都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均对语言细节地方做出了独到的翻译理解,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The “new” men’s movement, signaled by the popularity of works by Robert Bly and Sam Keen, and the hundreds of weekend “mythopoetic” retreats, indicates a growing restlessness among American men.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assumptions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mythopoetic men’s movement and presents a feminist-inspired critique. First, we describe the movement’s essentialist assumptions about gender, stressing the ways these assumptions reproduce power inequaliti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Second, we explore the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of male malaise and argue that feminist psychoanalysis provides a more compelling case. Third, we explicate the celebration of anthropological initiation rituals and place these rituals within larger cultural contexts of male-female relationships. Fourth, we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antecedents for the current mythopoetic retreats, suggesting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ears of feminization of manhood are likely to be expressed. Finally, we discuss the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al regression contained within the mythopoetic vision, arguing that what is to be retrieved is not “deep manhood,” but “deep boyhood,” a playfully innocent and romanticized view of masculinity without adult responsibility of work and family. We claim that only by developing an explicitly pro-feminist politics can men’s lives be meaningfully changed. Michael Kaufman, resident fellow at the Centre for Research o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CERLAC) at York University in Toronto, is a founder and originator of the White Ribbon Campaign against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Canada. His books includeBeyond Patriarchy: Essays by Men on Pleasure, Power and Ex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andCracking the Armour: Power Pain and the Lives of Men (Viking Canada, 1993).Michael S. Kimmel,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SUNY at Stony Brook, is the national spokesperson for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n Against Sexism (NOMAS). His books includeChanging Men (Sage, 1987),Men’s Lives (Macmillan, 1989; 2nd ed. 1992),Men Confront Pornography (Crown, 1990), andAgainst the Tide: Pro-Feminist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776–1990 (Beacon, 1992).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梦来自于对生命、生命境遇、生命所处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体验和沉思,是庄子表达其体验、沉思的通道。庄子以梦解读生命的短暂和焦虑,以觉来解除生命的苦痛,使生命进入从容、自由的境界。其实,觉未尝不是梦。庄子以托梦表达生命的无用及其保全自身的价值,表达生命本是苦难的存在,死亡才是苦难的解脱,生命应以生为苦、以死为乐。  相似文献   

17.
在奥尼尔的剧作中,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因此,他笔下的婚姻大多是异化的婚姻。泛滥的物质主义、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禁欲压抑的清教伦理与虚无缥缈的白日梦,这些都是导致婚姻异化的力量。在这些异化力量的影响下,婚姻偏离了生活的本原与常态而走向异化,从而导致了婚姻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18.
吉普赛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在人们心中充满着神秘气息,梅里美的《卡门》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桀骜不驯的吉普赛女郎的经典形象,充分体现了吉普赛民族骨子里对自由和信念的极度看重,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可以付出生命代价的品格,宁折颈不折腰。而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更是对卡门形象的二度创作,用音乐的形式让卡门女郎的经典形象更为丰满传神,也让歌剧《卡门》成为了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凸现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研究了四种生存理论 ,即黑格尔的精神生存论、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存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海德格尔的自我生存论 ,认为 :无论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自决的力量生成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生活自发生成人的本质 ,还是海德格尔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生成人的本质 ,都只能诠释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只有马克思的实践生存理论才能将诸多生存视界整合起来 ,揭示出人的完整的实践本质 ,并由此入手 ,剖析了当代生存哲学研究陷入“准存在主义”误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的当代化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就当代语境而言,老子哲学的当代化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老子哲学与治国理政,老子哲学与人类和平,老子哲学与生命超越,老子哲学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