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政治家、诗人、古琴家、禅宗大德,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证人了万法平等的境界,并由此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在琴学上,他琴艺精湛、风格鲜明、琴道高妙,主张以琴参禅、以禅统琴、琴禅一味的琴学观,是我国琴学史上少有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琴家.他以琴会友,或与他们切磋琴道,或向他们传授琴艺,或同他们诗酒往还,影响了当时许多操缦雅士,大大推动了元代琴学特别是文人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探讨古琴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种种联系,在礼乐文明的语境下,对古琴的记载与阐释广泛见于各类儒家经典以及典章制度,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层面均扮演重要角色.先秦时期,作为祭祀活动使用的乐器,琴、瑟屡见于古代礼书.至汉代,琴所具有的宗庙礼乐身份开始出现变化,逐渐进入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饶宗颐先生将琴学与中国哲学,儒、释、道三教,乃至其所涵括的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提出“琴道”这一理念.又结合琴史,在形而上的高度理解古人赋予琴曲的哲学内涵.以古史、古学论琴曲,广及三教,对琴道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使我们从琴学研究角度,对先生在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领域的视野与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孔子厄于陈蔡"之后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语>之外,从战国到秦汉的典籍中,还记载着各种与孔子有关的故事.该文解读其中关于"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故事系列,揭示儒、道、墨三家对事件的不同想像及其在孔子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儒家把事件描述为孔子立德的范例,是树立孔子圣人形象的一种思想策略.  相似文献   

4.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礼不远人,人能弘礼;礼学思想需要哲学的突破;礼是归宿;礼学的发扬需要经典文本的支撑与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发现仁,复引仁入礼,以礼释仁,赋予礼乐文化以真实意义与内在价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创建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思想系统中,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辟;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仁是绝对的,礼是相对的;仁是常道,礼是变道.从纵向上讲,孔子的仁礼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一;从横向上说,仁礼合一是内在原则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合一.宋明儒者视礼为理,乾嘉学者以礼代理,都使礼由相对变为绝对,从而使礼由陶冶人性情的缘饰品变而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据仁以成礼,非设礼以限仁,是孔子开出的儒学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学思想体系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宇宙扩张论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孔子"仁"学的理论本质及其法律思想的主要研究方法.孔子的"仁"学宇宙观被《周易》"象思维"所贯穿,是孔孟之道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观的主要理论.它使中国法律思想和现实制度沿着"应然之善"的伦理实体与"以礼代法"的德主刑辅发展下去,成为整个中华法系的传统法律思想和现实制度的主要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7.
孔子哲学思想中"仁"与"学"思想的研究是把握孔子思想之真义的重要环节.作为人性至善理解的"仁",不是以"学"为手段而成"仁","学"是一种生命的思想与目的,"学"的过程就是"仁"不断实现的过程."仁"与"学"在人性的意义上是相通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更为真实,并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六教既是孔子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哲学的集中体现.六教可以看做儒家之道的展开,而儒家之道可以看做是六教的凝结.无论是在个人的成人教化上,还是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六教都是最为经典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两宋理学家的文艺思想相对于传统文人而言具有自身的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内部的分野与嬗变。其文艺本体观集中地表现在对文道关系的认识上,虽大致显示为由重道轻文到融汇为一的演变趋势,其内在过程却复杂得多。而这种演变背后的思想支撑,则是南宋以来理学家多将文艺活动纳入格物穷理与心性修养的道学体系,表现出对理学先辈"作文害道"说等极端文艺观的反思,也是对孔子"游于艺"思想的认同与归位。理学家的"游艺"之学涵盖诗、文、书、画、琴、棋等文艺形式,因此,唯有将其在诸文艺活动中所发之艺术见解统摄在理学思想视域下进行综合考察,庶几可以深入揭示其艺术精神及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