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吉诃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诃德原则"是欧美小说创作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诗学原则,它从小说主人公的"文学病"特征、现实环境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的自我认知以及艺术效果的反讽等几个方面为<堂·吉诃德>以后的欧洲小说批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范式.而福克纳正是对这一原则进行创造性运用的重要美国现代作家.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创作思想、标准人物塑造以及叙事风格等几方面的审美考察,完全可以确证"吉诃德原则"在福克纳小说结构和审美构成方面所起的关键性诗学作用.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与白先勇,同是美国和台湾20世纪文学中现代派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从《文学杂志》中领略了现代文学魅力的白先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无疑都受到福克纳小说的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台北人》内容、形式的解读以及与福克纳小说的比较,在分析白先勇小说特色的同时,揭示出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和莫言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该文从跨文化研究视角出发,考察福克纳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通过比较福克纳和莫言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莫言只是在形式上借鉴了福克纳的作法,两者在母题原型叙事、象征叙事等深层结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呈现出各自文学形态的独特特征。在探究两者上述的区别时,宗教是解读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音乐分析的方法,对福克纳小说中的复调结构和对位法技巧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重点分析了小说“四个声部”中的“旋律”、“节奏”和“时间起讫”的特征,阐述了它们与小说题材、句型结构、时间及表现手法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彼此呼应的关系,揭示了福克纳寓恢宏的主题于精美的形式之中的高超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福克纳的小说首次被译介以来,国内读者就和福克纳结下了不解之缘。近百年来,福克纳的小说被不断翻译和反复解读,但不同年代读者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他们先后把福克纳看作悲观的现实主义作家、反战反帝的政治进步作家、意识流派代表作家、书写人类时代状况的现实主义作家、现代派作家,甚至认为福克纳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因素。这种变化,不仅折射了中国历史语境和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而且显示出经典文本蕴藏着丰厚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一朵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花》作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沿袭了其小说的南方背景和结构奇特的写法,这些又更好地支撑着该小说寓意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主人公爱米莉身份的多重性和玫瑰花寓指的不确定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的分析,展示出福克纳创作思想中对人性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世界上著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小说同福克纳的作品极为神似 ,本文从主题与题材、创作技巧、深层意识上探讨了福克纳对马尔克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9.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0.
尽管福克纳多次否认其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性,但有确切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福克纳的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证明福克纳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进而从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价值取向角度进一步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