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1978—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住房价格以及贷款利率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进行了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人均储蓄的增加则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住房价格的上升影响了居民长期消费水平;利率调整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政府应该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房价以及推动利率的市场化等方面入手,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 1978~ 2 0 0 1年间的相关数据 ,在分别考察了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基础上 ,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利率弹性作出定量分析 ,得出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利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的结论。文章最后指出了一些影响我国利率政策消费弹性的原因 ,这些原因主要有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利率的收入效应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大幅下降,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当前政策的首要任务。本文利用中国31个地区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有显著正影响,收入差距和支出预期对消费有显著负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关注的优先顺序应为:居民收入、子女预期支出、社会保障、收入差距;在关注刺激消费的短期政策时,应兼顾影响消费的长期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4.
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是影响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居民消费不能忽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通过构建“生产—分配—消费”为一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199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所有制结构、劳动收入份额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提高国有经济比重有利于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国有经济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将带来居民消费率0.071 0个百分点的提升;国有经济通过劳动收入份额这一中介正向影响居民消费率,国有经济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提高0.108 2个百分点,劳动收入份额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居民消费率提高0.141 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利率水平、政府政策以及居民收入差距对储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针对我国偏高的居民储蓄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与长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消费与储蓄理论,分析了导致中国近年来居民消费行为变动的因素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刺激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强度变化和影响因素视角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及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持续升级特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先行于农村居民,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强度相对更大;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影响效应,收入因素的总体影响相对更大,并且每种因素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具体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收入差距缩小,将会推动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与趋同,进而促进我国消费总量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加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中绝大部分形成居民的货币收入。从居民总收入中扣除居民依法纳税(如个人收入调节税等)部分后的剩余,就是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形成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由于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收入转化为消费—储蓄的决定因素,并正确引导收入向消费—储蓄的合理转化,对于促进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迅速提高。本文旨在对8万亿元居民储蓄背后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以了解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变化规 律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计量验证的方法,分析了中国1985~1999年间储蓄增长与收入分布之间的关系,发现如果居民收入分布不合理,全社会的平均储蓄倾向必然会过大,因此不同收入阶层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影响到平均储蓄倾向水平。当前的高储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收入分布的不合理,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系统对老龄化社会的适应性。根据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非集计理论和方法构建的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模型,可从源头上分析影响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的个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并对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是否持有驾照、月票,家庭月收入,家庭交通工具拥有情况等对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利用模型估计得到的参数计算事件发生比,可进一步了解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收入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变量。基于我国31个省份1985年至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面板数据,估算我国省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指标,并采用非参数分析中密度分布函数的核估计方法,剖析了收入不确定性因素的省域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动趋势。不确定性对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正在迅速扩大,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在省域之间的影响力度和差距逐步拉大。在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尽快完善各种经济制度改革的底层设计,以提升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城镇化和城乡“二元”变量,拓展了能源消费分解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LMDI),将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乡村居民收入水平、能源强度、能源供给率、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乡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城镇化9大效应,发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效应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贡献最大,而乡村人口规模效应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减少贡献最大。通过对中国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城镇化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最后,从提高燃气管网覆盖率、加大对节能家电购买的补贴力度、制定和完善居民区建筑节能标准等方面给出减缓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受到了消费需求疲软的冲击 ,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 ,消费需求却没有相应地增长 ,而居民储蓄在大量增加。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 ,笔者构建了一个预防性储蓄模型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 ,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 ,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 ,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随之增加 ,说明这是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7个地区为代表,通过实地调查,应用定性描述和二元选择模型(Logit模型)定量估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影响农户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农户家庭特征、家庭收入状况、市场交易制度、产权制度安排和政府行为.其中,第三产业收入、农户对地权稳定性的预期、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无中介组织、农户是否参与社保均是对模型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据此,该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凯恩斯消费理论为依据,通过考虑消费行为的滞后性、消费惯性、物价指数与收入增长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逐步分析构建了扩展的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非线性复合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对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模型进行了拟合,定量分析了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规律,提出了提升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利益的平衡关系,引发了诸多分歧和矛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改革以来 ,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在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及行业收入、区域收入、城乡收入、所有制收入差距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引起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有些是有序的 ,有些是无序的 ,且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现行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没有包括城镇居民的非货币转移性收入,因而被严重低估。本文利用经合理调整之后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证明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和城镇居民相比仅仅是名义上偏低的,而实际上是偏高的,原因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农户比城镇居民消费攀比心理更强,农户预防性储蓄倾向较低等。本文的政策含义是要通过提高农户收入,减轻农户负担,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来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