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在分析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对策(内因条件)和促进对策(外部条件),认为各高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首要的对策,而加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创造良好的人才流动,学术梯队以及教学,生活环境则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应提供的政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发展视域中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我国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从发展角度看,在结构、素质和管理运行机制上存在一些矛盾和缺陷,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阔视野,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将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高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中心话题.结合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对师资的管理模式,论述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关系,探讨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模式,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和加强师资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公平、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对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如稳定性不高、整体水平不高、梯队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高校师资队伍保障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校师资管理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出并确立下来的一门学科。高等学校直接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学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提高办学水平 ,培养高质量人才 ,关键是教师。加强高校师资管理 ,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出路。一、高校师资管理的科学性内涵高校师资管理 ,是指在学校教育进程中 ,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师资组合、调整、培养 ,考核、聘任等方面 ,进行科学决策及统筹规划的活动。高校师资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门分支学科 ,有其自身的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高校应具备的三大职能出发,论述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了高校教师现状以及改进教师管理的迫切性。提出了按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改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河北省普通高校教师总量、结构、学科分布及梯队建设的基础上,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加强高校教师培养使用,建设高校教师市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配置和管理等措施来加快河北省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高校教师自身素质不高、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缺位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多发的主要原因,对此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方法,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高校应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和教师自我发展等层面来探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形势及相关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现实的挑战。世界范围的教育、人才的激烈竞争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家对人才的素质与价值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赋予我国高校教师以崇高的历史使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势必导致人力等高教资源的重新配置,客观上对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及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教自身的深化改革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受其整体水平的制约。高校领导和师资工作者应解放思想,研究与新形势相适应的高校教师管理模式,将市场、竞争、激励和目标管理等新机制运用于师资管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逐渐下移.从以前着重关注的上层社会、政治事件和精英文化转向关注下层社会、百姓生活和大众文化现象,即所谓的三大转折:由精英的历史转向普通民众的历史;由政治的历史转向日常社会生活的历史;由一般历史事件转向重大的社会问题。吴琦主编的《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制约渐进式改革平稳过渡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城镇就业对地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辖区内企业的就业负担与软预算约束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干预信贷资源给承担就业责任的地方企业以信贷资源支持,从而达到实现地方社会稳定的目的.结果是,这种以维持经济与社会稳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保持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造成了信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长期看,这种发展模式将会积累潜在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14.
从阐述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它的层次结构入手,就文化的社会影响作用及其特性进行了全面揭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并重点就地域文化的变革及塑造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受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在学科定位、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等各方面并没有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地方高校明确专业定位与地方特色,提升师资队伍文化特色培养,教学内容以地方文化为主,尝试与地方企业合作等,这些对策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地方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6.
全球网络、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等理论研究非常关注知识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与机制,但是分析视角的"中观"属性使这些理论的研究较少与"微观"企业层次的能力积累建立直接的关联.然而,对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集群企业来说,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恰恰是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中包含的各种知识源来强化自身的竞争能力.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引发了两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网络与本地网络中的各种知识转移效应和机制是否能够作用于集群企业能力的构建?如果外部网络机制和效应的影响确实存在,那么各自的程度又如何?基于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以及企业层次技术能力研究的已有文献,通过对中国浙江两个专业化产业集群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对外部网络效应与集群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后显示:(1)并非所有的外部网络效应都能够影响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2)即使某些效应确实能够对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产生影响,其对不同技术子能力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地方文化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契合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内在需要,是创新高校教育方法路径上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应自觉担负起传承、建设与创新地方文化的责任,转变教育观念,在促进人文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自觉自信与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的教育价值.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可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地方公债管理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预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举债权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地方政府财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我国地方政府举债权,既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必然选择,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管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使我们可以在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设计、举债之法律与政策规范及举债的监管等方面来预研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唐末杨行密趁乱占据庐州,并以庐州为基地向外拓展,最终夺取宣州、扬州,统一江淮。庐州是杨行密崛起之地,其集团主要成员也大多来自庐州。通过对杨行密庐州起兵,进军扬州、宣州,规取江淮州县及元从功臣的分析,主要讨论庐州在杨吴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包含的生态智慧,强调了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为说明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产生根源及其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地方性审美经验是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深入分析审美经验的深层结构,可以清楚地解释审美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美学研究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精神的跨文化语境——审美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智慧与地方性审美经验关系的研究,必将有力地推进当代生态美学建设,彻底改造主导美学观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