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晓莉 《百姓生活》2014,(12):52-53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紫禁城,后来移居颐和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北京紫禁城中仍留有清室小朝廷,废帝溥仪依然保持着帝王气派。当旅长时,冯玉祥就下决心驱逐溥仪出宫冯玉祥是出名的爱国将领,从参加滦州起义时起,他就一贯痛恨封建帝制。冯玉祥认为,民国要与清朝决裂,不应该保留溥仪的小朝廷。  相似文献   

2.
1924年11月初,清室被国民军驱逐出故宫.尽管遗老为恢复优待条件而奔走,同情于清室的段祺瑞、张作霖等人也试图施以援手,但直到北京政府覆灭,溥仪一直没能重回紫禁城.国民军对北京的有效控制是遏制恢复优待条件的重要保证.在诸势力的互动过程中,社会舆论愈发激进,时人倾向于把“共和”与“复辟”看作非此即彼的两端,并将恢复1924年11月前原状的努力等同于谋求复辟;1925年夏天“复辟文献”的发现使这一逻辑看上去获得了实证材料的支持,以至于1926年国民军出京之后,同情清室的北洋实力派为了避复辟之嫌,同情一直未能转为行动.  相似文献   

3.
192 4年 10月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 ,驱逐清逊帝溥仪出紫禁城 ,当时的黄郛摄政内阁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处理清宫善后问题 ,李石曾出任了该委员会的委员长 ,他带领委员们抵制了来自段祺瑞及清室遗老等人的阻力 ,把故宫文物点查清楚、整理条理 ,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对广大民众开放。从此 ,紫禁城从皇室私有财产变为国家公物。  相似文献   

4.
1912至1924年间,徐世昌同时兼具清室遗臣和民国政要的双重身份。在近13年时间里,徐世昌不断接受来自清室的赏赐,积极参与清室的各项重大活动,尽力维持清室优待条件。在自身出处问题上,无论是出任国务卿还是大总统,均一再征求清室的意见。这反映了其既想入仕民国又不愿冒犯清室的复杂心理。《韬养斋日记》为考察1912年后徐世昌与清室关系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在此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提供了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清室逊位后,民国政府按照<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每年付给逊清皇室一笔费用以维持其生计.然而,一方面民国初年政府财政极其困难,逊清岁费多有拖欠,而逊清皇室开支浩繁,导致其常常人不敷出;另一方面袁世凯等人又出于维持同逊清皇室友好关系以利用其影响力的需要,竭力维持对清室的优待条件,由此导致了民国初年政府在对待逊清岁费问题上言行不一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6.
1924年冯玉祥推翻北洋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紫禁城,随后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室善后委员会最重要的任务是点查清宫物品。点查工作自1924年12月24日起,到1930年3月24日止,共用了五年多的时间。清宫物品点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的基石。北京大学几十位教授、研究生参与其中,为清宫物品清点出力甚大,对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察哈尔抗战期间,方振武与冯玉祥的矛盾较深.首先,冯玉祥没有推举方作副司令致使其心情不悦,为此方振武还曾提出过欲为察哈尔主席的要求,冯玉祥因之亦生不快,冯系人物对方振武亦加以指责.其次,方部张人杰师不听从方的指挥,从冯处领取军饷,方认为冯欲拆散其部队.再次,冯玉祥优待吉鸿昌部,更是引起方振武的极大不满.冯方两人不能和衷共济,终有冯玉祥被迫下野之举.此后,方部被日蒋两方联合镇压,抗日同盟军遂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8.
辛亥鼎革,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与清政府达成《清室优待条件》,民国政府做出了“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牟俸饷,仍旧支放”的允诺。实际上,八旗生计并未筹定,粮饷照发亦未落到实处,人口多达数百万的旗人群体在民国初年的生存境况急剧恶化。中央与地方政府成立专司旗人生计问题的机构,采取一定措施,例如创办旗人工艺厂与教育机构,清理旗产、直接赈济等。但总体看来,这些措施效果并不显著。旗人最终不得不走上自谋生计的平民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国宝危机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统治.在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主持之下,国民政府与清王室达成了<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其主要内容是:清帝仍然保留着皇帝尊号,并暂居紫禁城之内;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民国政府对皇帝原有的私产特别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
谁的溥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辞世40周年之际,—套《我的前半生》(定稿本)附《溥仪10年日记》刚刚问世,即掀起一场版权纠葛日前,曾在1964年出版过爱新觉罗·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的群众出版社向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将该书申请为无主财产。此前一个月,同心出版社刚刚出版了由溥仪签字认定的《我的前半生》(定稿本)。同心出版社在北京召开的媒体说明会上,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0月17日是清逊帝溥仪辞世40周年的日子,此前5天,溥仪安葬地华龙皇家陵园的"溥仪纪念馆"正式接待游人。他的《我的前半生》在问世43年间一版再版,并因作者溥仪及合作者李文达辞世,而被它的第一家出版机构群众出版社申请为无主财产。  相似文献   

12.
1989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文言文体的《冯玉祥自转》(以下简称《自传》)。这本《自传》是1956年由军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北京的一家旧书店里购到的,原文为手抄本,约10万字,写于1929年,后经冯玉祥的亲属冯洪达和余华心整理鉴定,确认这是冯玉祥的一本真实自传。据该书整理后记称:“这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真实自传,它记述了冯玉祥将军自童年起至完成北伐战争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清末民初和北伐战争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概述了冯玉祥将军的思想演变过程、爱国情操、治军经验、亲民政绩和追求廉政的思想。它不仅是一本自传,也是西北军的一部详细战  相似文献   

13.
湘绯 《百姓生活》2012,(5):54-55
20世纪80年代初,罗孚先生担任香港《新晚报》总编辑时,委托时任三联书店编辑的周健强(笔名湘绯)采访溥仪的夫人李淑贤女士,写成了这篇《李淑贤回忆与溥仪相亲相爱的时光》,文章于1982年5月8日写就。2011年,罗孚先生清理旧物,  相似文献   

14.
冯玉祥与曹锟贿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锟贿选是民国史上一大政治丑闻。冯玉祥与贿选关系如何?这是研究他前半生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冯玉祥在世时,世人对此就说法不一。攻之者说他曾参与其事,而誉之者辩之说无;他自己则说曾坚决反对“贿选”。近年来,介绍及研究冯玉祥的专著日渐增多,但对此论述不一。冯洪达、全华心在所著《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中说:他对“曹锟的贿选和军阀混战都极感厌恶……“郭绪印,陈兴唐在《爱国将军冯玉祥》中说冯:“对曹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军属,听说今年新颁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有关家属和子女享受的优待政策有无变化?请予解答。读者李喜中李喜中同志:2004年10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现将其中涉及家属子女的第三十六条至第四十三条规定摘录如下:第三十六条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子女、兄弟姐妹,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征兵条件的,优先批准服现役。第三十七条义务兵和初级士官退出现役后,报考国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残疾军人、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  相似文献   

16.
Life日子     
福建:出台老年人优待措施日前,福建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公共财政补偿机制,对承担公益事业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支出的单位,  相似文献   

17.
杨水建 《老友》2013,(8):52-52
"布衣将军"冯玉祥故居在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里,一个明显与周围房子颜色、式样不同的院子就是冯玉祥故居。看护院子的老人说,这个故居原来并不是冯玉祥将军自己的家,而是当年冯将军购买其堂兄房子改建的。推门进入院子,绿色的松树映衬出一个高大的塑像,浓眉重目、面容和蔼的冯玉祥将军一身戎装,很是威武。布衣将军冯玉祥,安徽巢湖人,1882年生于河北青县,11岁时就在前  相似文献   

18.
在1911——1912年的南北议和谈判中,南京临时政府就清皇室以何种方式结束它的统治,与清政府代表妥协,发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的优待条件》、《关于清皇室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夭折以后,三《条件》仍沿行外,北京政府特就蒙古王公待遇,又制定和颁行了一些新的政令,使相沿二百多年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得到延续。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虽未曾引起讨论,但许多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观点,似乎并不一致。笔者试图从民国初年的社会政局着眼,讨论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延续的成因及其意义。敬祈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八路军军政杂志》通过对抗战相持阶段时局的分析、对汪精卫集团叛国投降活动的声讨、对顽固派的反共摩擦的揭露、对中共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批评,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发挥以史鉴今作用,是《八路军军政杂志》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优待老年人规定》己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凡具有本省常住户口、年满60周岁的公民,均属优待对象,持《优待证》,可在医疗、交通、旅游、参观文化场馆和接受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外省老年人,来浙江观光旅游、探亲访友,也将受到同等优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古人神往的道德境界;如今,有了令人欣慰的浙江现代版,值得击掌喝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