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是广大纪录片爱好者一生必修的功课.无论是故事化手法,还是能否体现人文关怀,都是纪录片纪实或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航拍中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余乐是福建人,200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毕业后,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了3年研究生.在北京上学期间,他独立拍摄过不少纪录片.其中《河姆渡猜想》还获得了第9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人文类最佳创意奖.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讨论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的当下,一直是个纷争不断却始终未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真实与虚构观念的混杂以及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对虚拟文本表现手法的借鉴导致的纪录片观念和实践创作的复杂格局,更加重了厘清纪录片"纪实"特征的困难。本文尝试从符号学的型文本特征以及"一度区隔"的概念展开以讨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拨开长期以来笼罩在纪录片概念、创作手法等争议话题上的重重密云,从新的理论途径重新考察、理解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大胆借鉴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曾获中国纪协"年度节目创意"和"最佳纪录片"两项大奖的17集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在创意、叙事风格和摄影剪辑风格三方面具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人彩色,表现了纪录片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央电视台和国外电视台推出多部"中国边疆"的纪录片,选取《远方的家·边疆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地理的空间意义阐释。边疆与内地同属于中国,却呈现不一样的二元空间意识。增加中国文化地理版图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是该影视节目流露的额外价值。《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成功之道在于以细节打动人,体现人文关怀。它显示中国纪录片的一种风格转型,对以后的类似纪录片处理国家、民族、文化、稳定等主题时候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同时,边疆旅游可以有效推动边疆地区的"去边缘化"运动,消弭边疆与内陆之间的无形界线。  相似文献   

6.
在纪录片创作中如何提炼日常中的"诗意",创造"镜头"与"意蕴"之间的审美内涵,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在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导演以"日常化"影像叙事,展现了极限状态下生命的力量和美善,使"日常化"的影像富有了震撼心灵的审美力量.纪录片的审美品格是纪录片"记录"力量的中心源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搬演"在纪录片中的历史,及其在历史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形态,并以主要的篇幅论述了纪录片中的搬演在20世纪末如何在西方发生了演变,以及这种演变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在讨论"搬演"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涉及到一些相关的、纪录片自身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拍摄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质朴、直观的影像方式书写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但其概念的形成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与纪录影像本体、新时期学术话语、影像人类学等问题交织到了一起,专家学者通常从文化、作者、题材等方面同时对概念进行限定。其实只要主题和题材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主的纪录片都可划归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符合中国各民族聚居、杂居的现实状况和促进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需要。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是一个影像专业问题,更关涉到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与白》,以其独特的拍摄视角、张扬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蜚声国内外电视界,但是当我们反观整个纪录片的时候,发现《英与白》中存有诸多人为的视觉技术痕迹,刻意而为的视觉技术编码,纪录片中所彰显的人为关怀似乎也成为了视觉技术隐喻的结果。在当下这样一个由图像、影像等所拼贴的视觉文化时代,纪录片《英与白》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审视视觉文化现象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展现的是故事片和纪录片互相补充和互相借鉴的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既标示出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诸多共性,也彰显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原则性区别。认识到什么是"故事片的纪录性"和什么是"纪录片的故事性",有助于我们把握住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度",并在这个基础上促成两者之间的积极的借鉴。这对于指导两者的具体的创作实践、促进两者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