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长云、张渭莲新著《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作者宏观的史学视野和深厚的史学功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又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绵延传承的文明。史前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独立性和多元一体性。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已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但是,由于考古工作开展得不足、对文献缺乏认真的研究、理论思考的贫乏和研究方法的单一及模式的封闭,使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没有取得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我们约请了四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而且成绩斐然的专家,从研究的现状及现有条件、古代文献的意义及使用方法、聚落与社会结构、墓葬与社会组织等方面,诠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这组笔谈,既有新观点的提出,又有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与倡导,相信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侯外庐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采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作了独创性的研究,得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典的古代"同属于奴隶制社会阶段,但二者走着不同的发展路径的结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特色,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由安徽大学和铜陵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亚洲文明暨中国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0月6日至10日在我省铜陵市召开。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以及港台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了100多篇学术论文。研讨会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亚洲文明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国青铜文化起源、铜陵古铜矿冶遗址的价值及其古铜都地位、汉字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探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文明起源与形成同国家起源与形成这几个概念的异同,着力于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借鉴与看法,探讨了国家起源的动力因素、国家起源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情况,分析了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趋势、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热点有三:其一为“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学者们对与此相关的“文明要素”、“文明时代”、文明发祥地、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具体途径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探讨;其二为“五种生产方式与中国历史分期”,笔者认为,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方能揭示各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三为“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中外学者围绕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了诸多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商族的起源——从《尧典》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族的起源问题,如同夏、周族的起源一样,是我国古史研究上十分重要而至今并未解决的问题。说它重要,是因为它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有着直接关系;说它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是因为歧说很多,北方说,山东说,陕西东部说,诸说缴绕,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问题既是考古学的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因而理论上的推进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对于文明与国家的概念、标志,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时间与空间,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与路径,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机制等问题,梳理了学术界已有理论观点中的贡献与局限,也阐述了笔者自己近20年来所进行的有关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明同《易》文化所张扬的精神气质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从《咸》范式入手,对《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尝试一种后哲学解读,由此,或许可以观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10.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问题既是考古学的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因而理论上的推进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对于文明与国家的概念、标志,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时间与空间,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与路径,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机制等问题,梳理了学术界已有理论观点中的贡献与局限,也阐述了笔者自己近20年来所进行的有关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1.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考察中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在近代化或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传统丢失、国学重振的过程。中国近代的国学运动也是如此。本文回顾了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国学”运动的历史,检讨种种有关“国学”的定义和范畴,认为迄今为止,虽然说法多样,见解殊别,但都缺乏完整的概括和精确的表述。笔者认为,今天谈“国学”应当包括知识学术体系、道德伦理体系、信仰价值体系等三大领域,只有从传统文化的固有词汇中去寻找固定的概念组合,才能有效而又亲切地概括和把握“国学”的基本内涵,也才能构建起传统“国学”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探源”研究的成果,厘清了连云港史前海洋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脉络,认为夏商周三代,连云港市的先民们积极参与了华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站在全国文明探源工程的高度分析了连云港古国建立及其成就与地位。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连云港国际性海港城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论》是第一本系统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主题的专著。它深层次地阐述了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 ,根本所在及其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古史辨”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史辨派的创始人顾颉刚遵循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对上古史进行了科学、严谨地考辨。其成果不仅对中国古史研究作出了科学的结论,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古代文学史、民族学史、民俗民间文化史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科学方法。古史辨派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辨伪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辨伪,才能“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古史辨派创立时期的主要成员 ,此为当时学界公认的看法。 192 1年胡适所作《自述古史观书》 ,提出了“缩短”“拉长”两阶段理论 ,先“缩短” ,后“拉长” ,“缩短”依靠文献学完成 ,“拉长”依靠金石学、考古学完成。 192 4年胡适所作《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以历史演进的根本方法解释顾颉刚等人的疑古辨伪 ,实际上可以看作胡适对于古史辨派的一个指导性的纲领 ,兼有纠正古史辨派偏失的用意。由今天的知识水准看来 ,胡适的“两阶段”理论预见了 2 0世纪学术发展的真实轨迹 ,代表着古史辨派中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报告中的一大新亮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此,每位公民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一是要构筑新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二是要转变传统的价值观,树立“自然价值”观念;三是要转变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生态文明建设的片面发展观;四是“灌输”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民族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8.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暨中国抗战文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9~20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8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大会从抗战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抗战文史的区域性研究、抗战文学比较和译介及传播、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等师范教育需要怎样的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育进行了重要改革,给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高师教育今后培养怎样的语文教育师资问题尤为突出。文章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应对提出六点建议:认为古代文学教师的配角角色应重新归位;古代文学教学重点需重新定位;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论修养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中学古文教学形成有意义的链接;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