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它是开放而富有弹性的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则在这一课程的运作过程中构成了一条完整不可分割的“链”,如果立足于这三个不同维度,充分调动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开发、建构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文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也就是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从而回归“本色语文”;确立语文教育的简明目标,精选语文教育的简要内容,实施语文教育的简化过程,从而崇尚“简约语文”;创设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协调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营造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和谐语文”;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从而追求“诗意语文”;理解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打造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体现语文教育的同构同生,从而呼唤“生态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符合现代教学的新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积极创新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实习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是高师中文系学生形成和显现教育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实习课程不仅具有教育实习的一般特征,同时具有语文教育实习的个性,即语文教育实习内容的综合性、语文教育实习教学形式的鲜活性、语文教育实习客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只靠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社会处处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加工、挑选作为教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符合现代教学的新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积极创新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文育人,全面、有序、科学地培养语文能力,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和“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四个方面概述了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认为:1.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文育人。2.她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三个比较鲜明的特色:注重情感熏陶,注重文化背景,注重综合效应。3.形成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4.于漪教育思想的最大价值是它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客体,语文课程建设始终处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沿。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建设研究。对语文课程形态、课程设计、课程走向等三个方面的考察表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长期以来是相当薄弱的。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建设研究要求施教者必须在语文学科本体的关怀下构建,要立足于受教者在语文中养成既探索品质又觉醒道德意识还建构自由心灵的人文情怀;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构建,要致力于受教育者在语文中形成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纵观以往的写作教学活动,主要是靠通过课堂这一中介的讲练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立足点、观察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语文大家,语文教育工作终其一生,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源。以往论者多关注其对初等、中等语文教育的贡献,而忽略其对高等语文教育的意义。本文撷取叶圣陶先生的相关论述,并结合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焦点问题,从语文先辈的教育资源中努力挖掘其现代意义,为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7.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20.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