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解读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的特点在于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平起平坐;思想不是从发展的方面而是从对话的方面被描述;材料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小说中的叙述语、独自语及对语都具有双声性。对话性则是贯穿于复调小说从布局到语言的最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解读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的特点在于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平起平坐;思想不是从发展的方面而是从对话的方面被描述;材料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小说中的叙述语、独白语及对语都具有双声性.对话性则是贯穿于复调小说从布局到语言的最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押沙龙,押沙龙!》—直被视为威廉·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福克纳充分展示了他的精湛技巧和艺术天赋。文章以俄国文学批评家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分析该部小说所体现的三大复调特征: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和未终结性。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并非巴赫金理想的复调小说,陀氏的小说只是部分地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观.由此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理解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中国古典小说《禅真逸史》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与陀思妥耶夫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的特性的对比,对《禅真逸试》是否具有对话性进行阐述,并探求其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复调理论贯穿了20世纪西方文论史,始于巴赫金,由萨义德来谢幕。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对话性思维,是作者、主人公的对话,侧重作者与作品;萨义德的对位法是联系性思维,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侧重读者和世界:二者在认识论上都基于客体的主体性,二者在方法论上都向文本外部拓展,注重事物间的联系,重视社会分析、历史溯源、同时性共存。但二者在东方观、体系性和破立之道上存在分歧,萨义德的对位法从三方面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挣脱欧洲中心倾向,放眼东方;打破整体性系统,关注局部;摧毁权威,有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复调小说”的理论已经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的权威声调,它的发言者巴赫金也因此与陀氏问题相联系。“复调”的提出,的确是一种理论上崭新的创见,它解释了许多难以统一的矛盾和现象,但这种理论始终无法解释“复调”本身如何达成一种艺术上所必需的统一。巴赫金从“形式的独特性”入手来考察陀氏的作品,指出了作品“复调”存在的面目,但同时他却忘记了作者作为创作主体的统一性,从而割裂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整一性。所以,尽管“复调小说”的理论具有巨大的影响,“复调”现象被肯定为陀氏创作的基本特色,但其中仍然存在着根本…  相似文献   

9.
复调理论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它为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该剧本的语言和结构呈现出鲜明多样的复调叙事特征,共时对话的双声性、人物意识的多声部性、对话的狂欢化性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重新诠释这部戏剧,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戏剧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复调小说是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929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此书1963年经过修改更名为《陀思妥耶夫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一个文艺理论概念。由于这一理论深刻地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确切地概括了小说艺术发展的某些实质性问题,对现代小说创作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引起苏联国内外许多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作家的广泛兴趣,大大地提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巴赫金因而享有世界声誉。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哪些历史性贡献,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对现代小说诗学又有何意义,本文拟对此作点美学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2.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叙述。借助对汉蒙两支驼队失踪真相的追踪,小说返回了清朝末年的历史现场。在这一重新叙述的过程中,小说引入民间的视角,来对抗并试图拆解官方话语。同时,小说在形式上借助巴赫金式的复调小说,一方面对民间传说也进行拆解,另一方面则从内部撕裂了自身。这种复调形式导致的拆解使《野狐岭》意图寻找的真相再度失落,并在某种意义上使小说的重述趋于虚无。  相似文献   

13.
话语的对话性与诗学问题——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具有对话性是巴赫金话语理论的核心思想。对话性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话语在称述自己的对象的时候,会与他人话语产生对话;其次,话语的对话性体现在话语的说出总是以听者的存在为前提,以获得应答与对话为目的。根据话语对话性在形式结构形态上的呈现与否,巴赫金将文体作了小说与诗歌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巴赫金认为,与自然科学相比,诗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们以话语作为存在方式,且具有一种内在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小说”概念实际上有违于小说创造的音乐学原则 ,只不过代表了小说史上某一种复调小说模式 ,可称之为“对话模式”的复调小说。鉴于此 ,本文将另一种基于音乐学原则的小说形态汇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概念 ,并对文学史上复调小说的成就别为两类 :一类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对话小说 ,另一类是德·昆西、福楼拜、乔伊斯、赫胥黎、昆德拉等人的以对位原则为基础的音乐小说。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元小说,指出元小说处于小说与评论的边界,艺术与现实的边缘,其本身是艺术与现实对话交流的结果。本文旨在为元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17.
尝试着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从话语对话性角度,解读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作品《小王子》。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人物、作者自身的对话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品折射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永恒魅力,为该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研究和探讨北村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和阐发北村小说中“作者与自我”、“虚幻与现实”、“人性与神性”三种主要对话模式的具体表现,力图探讨促使北村寻求对话试图突破自我、现实和形式束缚的三种状态,并揭示对话性在北村及先锋文学创作中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者这一因素在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中逐渐受到轻视。研究者与评论者对作者的声音在作品中出现的必要性与作品完全独立的可能性产生了疑虑。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例,可以看到,主人公按照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出充分的自由性,但这种自由性仍然取决于作家对现实的把握;而对作者超然于作品之外的“无我之境”的赞美也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作品的驾驭之功。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脱胎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是他哲学观的升华。契诃夫与巴赫金有着非常接近的哲学美学观 ,其作品中有对话因素 ,小说《姚尼奇》就通过对话展示了姚尼奇从一个尚有一丝志趣的青年蜕变成一个典型市侩的过程 ,表现了他灵魂的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