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和谐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城市民族关系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相互认同、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和谐发展模式,重视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社会伦理是处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其间的宽容忍让、重情尚义、守望相助等优良的道德传统在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尤其具有代表性。湘西地区各民族关系之所以能够长期以来得以和谐发展,与他们的民族伦理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七部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国家治理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国家治理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括论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这种文化就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凸显了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革命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国家治理革故鼎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价值共识,丰富了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国家治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职业医闹”甚嚣尘上,亟需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国古代医患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医德方面,提出了“重义轻利”“易地以观”“仁心”待患的高标准道德要求;同时,也强调医患之间的互信。这些传统医患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优秀医德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当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对此,我们有必要加以借鉴变通。以往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医患关系的经济和法律属性,却忽略了它的伦理属性。只有回归到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上,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增进医患互信,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神话传说是人类本质的符号表述,白族的"朝珠花传说"显示的国家与民族社会之间的张力关系表现为在空间维度上,当国家权力出现掠夺性下沉时,国家与民族社会处于对立关系之中,双方互残互伤;反之,则形成整合关系,国家与民族和谐互动发展.在时间维度上,当现代国家排斥民族文化传统,国家与民族社会亦形成对立关系,传统与现代断裂;反之,则形成整合关系,民族传统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发育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重新建构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成为必须。公民社会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意义表现在四个层面:重构社会与国家关系,型塑现代国家;为民主的国家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和条件;确认个人的价值与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政治文化的转型;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所倡导的"天下观念"、"大一统"思想、"仁爱"精神、"贵和"理念,以及在"夷夏之辨"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文化标准,都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主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全部社会生活均发源于此.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法等级社会. 家长制的神圣权威,男性支配一切的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中.所以,当时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封建性的特点.探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透析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构建和谐世界关系的开拓者.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以及自身和谐政治人格促成了周恩来构建和谐世界外交理念.这一理念在周恩来处理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特别是中非关系中得到了显著体现,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体关系的嬗变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客体关系与生态伦理思想直接相关,主客体关系的嬗变必然会带动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古代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主要是一种一体关系,人对自然采取敬畏的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生态伦理思想是潜在的、自发的。近现代文化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取代了古代文化中主客一体直觉体悟式的原始思维方式,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取代了人与自然的共在、融合关系,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生态伦理思想处于缺失状态。当代生态文化中,主体与客体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生态文化把自然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协同发展,体现了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度觉醒与自觉。  相似文献   

11.
要促进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要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就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层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神,而且体现在宗教文化的“重生”意识上。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认为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要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财富与伦理本身有内在联系:财富为伦理之基,伦理为财富之范,二者对立统一于共同的主体——人,和谐是其境界。人既是伦理的主体,又是财富的主体。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财富与伦理和谐的前提,人的心理对财富达到符合法制和伦理的认同是其和谐的思想基础,而财富与伦理关系的和谐发展又是人全面而和谐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正是由于它们这种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财富与伦理的和谐既有可能,又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对社会的追求和认识,它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非常丰富,按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七大部分,即生态和谐思想、政治和谐思想、经济和谐思想、文化和谐思想、社会和谐思想、人伦和谐、世界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背景,透过和谐这一视角,研究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途径和对策,致力于营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不仅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路径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宣传以扩大廉政文化阵地,增强民主监督意识等来实现,其中校园文化是载体,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师德修养是保证。  相似文献   

18.
和谐民族关系对于新疆来说至关重要,它既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繁荣富强。在新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对于巩固边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却步履艰难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性、政治说教性、森严的等级伦理观念、过分注重人际关系、亲情关系 ,以及中庸思想等对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公共关系要发展 ,就必须分析这些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