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面对国际原子能关系的发展,出于确立美国在和平利用原子能领域主导地位的战略考虑,美国提出了"原子为和平计划",倡导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此,美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努力,推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谈判沿着美国设计的议程和方向逐步展开,最终促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和主要规则亦体现了美国的政策构想和政策原则。凭借以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中心的国际制度体系,美国基本实现了确立并维护美国在和平利用原子能领域主导地位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与核不扩散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防止核武器的扩散,国际社会通过一系列条约逐渐形成了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其中该条约下的保障监督机制赋予国际原子能机构履行核查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条约的执行。目前,处于“和平发展”的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融入核不扩散体制,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我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地防止核武器的扩散,国际社会通过一系列条约逐渐形成了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其中该条约下的保障监督机制赋予国际原子能机构履行核查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条约的执行.目前,处于“和平发展“的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融入核不扩散体制,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我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防止核武器的扩散,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该条约下的保障监督机制赋予国际原子能机构履行核查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条约的执行。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核不扩散体制。  相似文献   

5.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航空航天界 ,以后逐步推广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并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核保障制度作为国际核能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的核保障条款为依据,以核保障协定范本为基础,以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其成员国或其他当事方之间的保障协定为主要内容,用以控制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法律制度.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国家之间在核能领域开展多边合作的有效形式,既是核保障的制度探索产物,又为核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实施提供了可资依附的常设机构.中国作为有核国家,虽然曾对核保障制度采取抵制的态度,但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已经并正在为核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一系列的国际公约构成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但它们主要是从国家行为体的层面对核扩散问题作出了约束性的规定。2007年7月生效的《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填补了现有核不扩散机制针对非国家行为体的空白,为各国预防和惩治核恐怖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该公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各国协调合作与执行。  相似文献   

8.
《老友》2011,(12):47-47
国际原子能机构拟于11月9日发布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最新报告。据称,报告要出具伊朗研发核武器的“更多细节”。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事先于7日警告说,国际原子能机构若沦为美国的工具,它就失去了仅剩的最后一点声誉,伊朗已经作好了反击侵略者的准备。不难看出,现在有关各方围绕着伊核问题的博弈,已经到了白热化甚至是濒临“摊牌”的地步。伊核问题之所以在沉寂了些许时日后再度急剧升温,与中东、北非局势的嬗变脱不了干系,至少从西方的逻辑上讲,埃及、利比亚等国完成政权更迭后,现在该轮到伊朗或是叙利亚了。  相似文献   

9.
金日成之死     
1994年6月,朝鲜半岛的局势再度紧张起来,起因是美国指控朝鲜正在试验核武器,要求朝鲜无条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特派人员前去检查,如果朝鲜拒绝检查人员入境,美国将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对朝鲜进行严厉制裁。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师范大学1985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1992年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1996年4月12日更名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02年12月更名为“国际教育学院”,成为隶属于沈阳师范大学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二级学院。现作为全国94所具有接收国家奖学金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际核扩散形势严峻,其原因在于美国称霸世界的政策和实践破坏了国际安全环境,在于国际核扩散机制存在漏洞且不能应对新的扩散形势,也在于美国主导的国际防扩散机制的不公,还在于核国家不仅没有履行核裁军的承诺,而且还进行纵向扩散。  相似文献   

12.
论合作机制影响当代国际环境的制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 ,行为体的行为规范对于国际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量的政治、经济交往、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平衡都是通过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实现的。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普遍重视的合作机制 (regime)就是建立这种稳定结构的产物 ,维持稳定结构的关键是机制的有效性 ,它是检验合作机制规则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来,核危机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隐患。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核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核危机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伊拉克模式、独联体模式和利比亚模式等。考察冷战后国际核危机的管理模式,对我们当前分析与解决朝核危机及伊朗核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望来 《国际论坛》2012,(3):46-51,80
在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实践中,中国与核不扩散机制的互动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以及全球的战略稳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了与核不扩散机制正向互动的进程。本文从实践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参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实践进程。中国在实践中重新界定自身的利益及其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关系,完成了身份转变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21世纪,中国在核不扩散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其建设性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产生了不同的国际社会组织,并制定了各项相关国际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在解决国际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首先,该制度起着建构性的作用;其次,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必须对激活该项制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处于不同地位的各方在谈判过程中能够建立共识,并且能在国际层面推动达成更具雄心的气候变化政策。这些促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坎昆协议》的诞生。《哥本哈根协议》明确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作为减排的目标。《坎昆协议》将此目标具体化,并提出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的任务。"后2012"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必须具有全球性特征,遵循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世界上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美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纳入进来。从性质上来说,《坎昆协议》所建构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证体系代替原有的制度机制,这将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中的全新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权利义务的不平衡、条约及其议定书的实施与效力范围、成员国的退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权限等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在进一步扩大条约约束力、增强机构核查的权威性、倡导多边合作、避免使用武力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改善法制环境的目的在于取得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以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通过何种路径得以实现是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为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金融法律环境与监管制度的理论,结合中国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立法建议。本文通过考察"功能理论"与"支配理论"的内涵及其应用,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地位,认为"功能理论"可为构建完备的金融监管体制与国际合作机制提供可行、合理的结构图;"支配理论"可为中国取得国际金融监管事务的话语权、保障金融安全、完善法制环境提供较为全面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本文就中国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与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中的核威慑自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技术风险、信任风险、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对立的主客思维方式、失序的国际规范、内在的逻辑矛盾以及缺失的道德责任导致了核威慑风险的产生与升级,而其中的道德责任是根本性的影响因子。面对日趋严峻的核安全形势,各国应该培植政治智慧与道德理性,强化共生意识和本体性安全,构建平等、正义的核安全合作机制,积极打造安全共同体,让参与者共享安全与和平。拥核国应该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切实维护核不扩散体制,努力铲除核恐怖主义,稳步推进世界无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主义是以全人类个体道德关怀作为终极关切目标,由核实践引发的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核安全是全球核时代人类生存发展普遍主义的善。在世界公民的道德关怀角度上,基于核安全与生态公正之间存在跨国价值取向,共享深层次的普遍主义价值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其价值联结为:同属于世界性的道德问题,是世界公民关注和追求的普遍价值。加强新的核安全体系的构建,促进生态公正以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国界,响应世界主义伦理关怀,实行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